美文网首页
第2讲:《驿路梨花》的“非构思”解读及教学内容的确定

第2讲:《驿路梨花》的“非构思”解读及教学内容的确定

作者: 彭丹0910 | 来源:发表于2020-06-15 15:19 被阅读0次

1、《驿路梨花》对美好人性的归回,编入了“中华美德”的单元。关注点是“雷锋精神”“淳朴民风”“良好社会风貌”,把雷锋精神引向“公德”。

2、小说作者基因当时特定写作背景下 ,与读者交流的诉求;文本成文后自我言说的诉求。

3、美好人性在写作胚胎中:文中第一句。“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4、文化大革命后,使人们对美好人性是否存在产生怀疑。作者彭荆风也经历过监狱生活的折磨,但他不希望人们对美好人性产生怀疑。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有这种追求和眷恋。

5、美好人性在抒情渲染中,梨花和驿站的隐喻。梨花指景,也指人。“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两大特点:多,美!

6、“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美好而宁静!

7、“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景与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物性与人性相结合。

8、回归与传承:“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9、小屋的渲染:自然和人文的焦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简陋,无人居住。悬念,叙事动力。

10、“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11、“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12、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为过路人准备了生活必需品,渗透满满的关怀。

13、“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小屋对过路人的意义与价值,美好人性的种子。

14、浓缩了五个故事:解放军建小屋,小姑娘照料小屋,哈尼小姑娘照料小屋,瑶族老人照料小屋,我和老余借宿小屋。多个叙述层。

15、误会:由单一的个人行为品质上升为群体共有美好人性, 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16、老师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在文字和情感中穿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2讲:《驿路梨花》的“非构思”解读及教学内容的确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gc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