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年就是一辈子,写作七年去南极”以及“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的写作精神下,007写作社群之92班的你我都如蜗牛爬坡一样,每周在社群平台上交一篇作业,如此日拱一卒,不知不觉地已经快3年了,竟然有了130篇左右的文章产出。
一、三年的写作,你肯定收获满满:
1.手机屏阅读时代
在快节奏生活导致阅读时间碎片化的时代下,读者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人们不喜欢费脑子的深度阅读了。
大量的内容竞争,也让读者像对春晚节目的期待越来越高那样,兴奋点越来越高,从而你意识到了写作时需要多给读者刺激点(故事刺激或者金句刺激)。
手机屏阅读时代的到来,还意味着你要避免随意发挥式地长篇大论的书写,你不仅要拆分精炼段落,避免过多冗长的句式段落外,还要注意文字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2.“案例+观点”的螺旋层次结构。
没有案例的说明,文章论点就像没有腿支撑的桌子,直立不起来的。
在不断书写的过程中,你意识到人的认知规律都是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写文章需要多结合案例、数据和故事等进一步螺旋结构式表达说明。
3.教是最好的学。
写作就是把如网状的思考,做成树状结构,用线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通过来回扫描文字,大脑里升起一个如晶体般的知识结构,作者在这个过程者帮助读者在大脑里完成了“3D打印”。
所以写得好的人,肯定得首先学得好。
相信通过写作的输出逼迫自己反向输入,你在健康、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和财富等人生领域,极大地扩增和加深了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上的很多认知,既启发了读者,也成长了自己。
二、三年的写作,你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
为啥很多作者轻轻松松就能写出一篇10w+阅读和高转发率的爆款文章,而你几年下来的阅读点击量始终在两三百徘徊?
为啥别的战友点评文章,能够很专业地深度点评?而你的点评却很千篇一律、不痛不痒似的干瘪平淡?
为啥别的作者文章内容让你拍案叫绝、让你惊叹对方咋这么厉害,自己表达不出来的话人家轻松一个金句搞定?
.......
三、三年的写作,你会总结出接下来四年反而需要投入更多。
踏过了小白阶段,你现在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写作阶段。
李笑来老师、师北宸老师以及史蒂芬.平克教授在这里等你已久了。
通过写作课或著作,他们很认真地告诫你接下来写作需要避免以下6大坑:
1.阅读和思考不足
为啥都是写财富自由之路,其他作者做不到李笑来老师那样直击人心、耳目一新的胜读十年书似的财富观点表达?
因为笑来老师把阅读和写作培养成自己的极强生活刚需,海量阅读、潜心思考,吃透了财富领域的每个概念和思维方式。
所以针对同一个主题去写的话,你要思考一个问题:
凭什么读者更认可接受你的观点,而不是其他作者的?
肯定是你的观点要么比别人深刻,引发读者思考和行动,要么你的更新颖,扩大了读者的认知范畴。
师北宸老师对此提倡过深度写作理念:
平时写作要先针对某个要写的主题进行系列资料和书籍的收集、对比和分析先,然后概括、归纳和总结、提炼,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经历,进一步升华主题认知,这样才能写出深度好文来。
这个问题需要你静下心来,放慢对自己写作步伐的要求,做到慢即是快,每周在写之前好好准备相关材料的搜集、阅读和思考。
2.缺乏大量的拆分和模仿练习
就像小孩通过大量观察大人的言行动作去学说话和走路一样,所有的技能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同时技能学习还需要反复刻意练习,好比一个人去学开车,要通过反复刻意操作和来回练习,才能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如。
网红写手95后女孩夕夕酱就是在悟透这个道理后,大量搜集、学习和拆分爆款文章的相关标题、结构和金句等,很快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分分钟写出能够上顶流媒体的10w+爆款文章,为自己的成长和财富成功赋能。
3.使用元话语过多
元话语是指“本章”、“第一小节”和“以上观点”等这样的标示话语结构的标记语言。
如果你是一个路人,这样的文字像是一个满是指示牌的地方,很容易让你迷路,不知所措。
史蒂芬.平克教授在《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里提到了很多写作原则,他首先就强调作者要节俭使用元话语。
4.抽象名词和模糊词汇多,没有画面感
“几乎”“某种程度上”和“似乎”等模糊词汇以及“观点”“水平”和“模式”等这样的抽象名词,增加了读者的文章理解成本,让人感觉到读者对文字不想负责任。
你还要学会多用名词和动词,用具象名词代替抽象名词,触动人的听觉和视觉,而不是理性思考,营造出画面感,确保读者的感官皮层保持兴奋。
下面一则经典旅游广告文案,就充分展现如何巧用动词和名词让文字富有画面感的: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后客一起短期酒杯,坐在火炉旁。
你看,这就是名词和动词不断叠加使用的效果,没有一个形容词,但是它勾勒出了几幅让人务必心向往之的画面。
再举个例子,《天净沙.秋思》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寥寥数语,就是通过系列具象名词块组合,生动勾勒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忽略连词的活用
为啥很多人从小大写文章给人感觉像流水账那样拖沓平淡?
原因很简单:文章没有递进、没有转折。
中国有句古话:
文似看山喜不平。
古话意思是说好文章要像那蜿蜒曲折的山脉一样不平坦才有看头。
那你肯定要问,如何使得文章“不平”呢?
李笑来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切都是逻辑。
而逻辑关系需要借助含有“并联、转折和递进”这样的词语和句式来构造表达。
就像《双城记》里那段文字用了并列结构多层排比,塑造了让人深刻印象的经典表达: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
6.受到知识诅咒,陷入专家腔式的自恋
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你对一样东西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忘记它当初学起来有多难。
读者并不知道你所掌握的知识,也不熟悉你的业内的行话,不能领悟你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而故意忽略掉的推导步骤。
知识如此般的诅咒让你的读者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
平克教授举例过公共健康和社会科学报告中的文字:
食物摄取方式和身体质量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身体质量函数是食物摄取方式的函数。
食物摄取量根据一种单调递增关系预测了身体质量指数的水平。
读者能够明白作者在说什么,但是这好比打开包装取出物品一样麻烦。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说成一句话:
吃得越多,变得越胖。
也就是说,作者如果没有建立“用户思维”,没有跟读者顺畅地交流,那就纯粹是“自嗨式”写作罢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文章好不好,要问老妈子。
老妈子看得懂,可以卖稿子;
老妈子看不懂,只能当废纸。
你要通过口语化、通俗化的文字模拟跟读者对话互动,让读者就像看电影一样有代入感,阅读文字的感觉如跟作者在交流。
四、接下来四年的写作,你需要做哪些?
正如前文所述,你接下来针对写作要做的行动举措已经很明显了:
搜集100个以上的爆款标题进行研究和模仿;
拆解分析100篇经典文章,并进行刻意模仿;
进行持续的主题式系列深度阅读和提炼;
结合平克写作原则以及其他写作高手的见解,不断建立完善自己的原则清单,每次写文进行一一对照;然后通过小范围读者群的反馈进行修改,精细管理文章质量;
尝试针对自己专业写系列教程,深度逻辑化自己的网状知识体系,锤炼自己“长销书”的写作能力。
……
总而言之,期待你以及其他所有007战友都能够在写作道路上不断破局、不断跃迁,最终顺利完成南极相聚的目标和不断自我成长迭代的终极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