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1日。
(一)试课反思
下午第三次进行了试课,与此同时才算对课堂提高了一点认识。
在打磨教学过程的教学中,才恍然大悟平日里的家常课显得不够庄重,我们很少会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实践和尝试,以求掌握最佳解决问题的路径。
明天公开课要讲的内容是《9加几》,教学重难点是掌握凑十法,理解9凑1得10,并会进行接下来的计算。课件的导入有两部分组成,一是2~9各数可以分成1和几,二是10加几等于十几的计算,这两部分都是本课的重点步骤的内容。昨天和前天的试课,发现导入是仅仅有这两部分,并不能完全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学生首先要深入理解加法的意义,和计算一个普通加法算式所采用的常用的两种方法:点数法和接着数。本节课我们也正是在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一种更加快捷有效的方法——凑十法,让学生在三种方法的对比中,明白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并能掌握和使用凑十法。
第二,凑十是一种方法,但也因数而异,9凑1,8凑2,7凑3,6凑4,不论是哪个数凑十,都要先弄清楚凑十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把问题转化为之前所学过的内容,二是把不那么好计算的全是转化为容易计算的10加几。
第三,凑十的过程中(9加几),凑来的那个1是哪里来的,原来的数被拿走一个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原数的基础上少1),所以学生要理解掌握整个凑十的过程,就是把9+几=?转化为10+(几−1)=?的过程。那么,凑十法的最后一步计算其实是用凑得得10去加(几−1)的计算。
综上,凑十法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凑十,二是明白另一个加数少1的变化,三是用凑得得10去加变化后的那个加数的过程。举例来说,9+6=?先在6里面拿出一个1来和9凑十,再明白6里被拿走1个后就少了1变成了5,最后用凑得的10去加5得15。
(二)课堂上探究新知后为什么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班上最近在讲11~20各数的认识,其中有一个内容是关于计数器的内容,因为相对抽象,不少学生听了课还是不能清晰地感知的数位的意义。
讲解过程是运用了小棒和计数器结合的方法,先数10根小棒,为了方便计算,我们把它捆成一捆,1捆就是10根,也就是1个十,而这也正是计算器上十位的意义,即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同样的方法,抽象出个位的意义是表示几个一。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学生会混淆个位和十位的数位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即使课堂生探究了还是不能学以致用,核心还是在于探究过程可能超过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所以适当的要求学生强记是很有必要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所以练习的设计上也要注意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202112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