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要做好演讲取决于一个人扎实的理论功底、强大的知识储备、诙谐幽默的授课语言、还有巧妙的脚本撰写和教学设计,后来通过一次次实践和观摩,我发现有些人并不具备上面这些东西,即使照本宣科也可以把演讲做的激情澎湃、高潮迭起,例如有些人只不过是把演示文稿抑扬顿挫地读了一遍、再加一些展延伸效果却出乎意外得好,在这个过程中对方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底气、自信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之所以这样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长久以来在公众场合的历练,另一方面源于他们自身强大沉稳的气场和超级的自信,以及天生以来所拥有的令人舒服的音色、语调,不管台下坐的是什么人,他们都能如入无人之境,从容冷静地发挥。而有些人即使有满腹才华,一旦缺乏气场、谈吐、自信的加持,那么讲话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我以前好像一直在一个死胡同里来回穿梭,总是以为不断地学习、增长学识和视野是做好演讲的基础,但是忽略了对许多外在技能如仪容仪态、音调音色的训练和培养,因为再丰富的学识、再广阔的视野只有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才能传达给外界,而这些外在因素和理论功底、知识储备一样也至关重要,除了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刻苦的训练,还需要培养自己沉稳、自信、从容的气场,而这种气场的培养需要从点点滴滴身边的小事做起,看到外在条件和能力强于我们的人要不卑不亢,不要觉得他们就高人一等,索性脸皮厚一点,条理清晰、理直气壮地发表自己的态度、观点。如果不是故意为之就不要害怕得罪身边的人,大大方方与别人交流、谈话,对于社恐等级高的人来说,远远看到熟人即将走来不要躲避,试着和他们直视、寒暄,见得人多了也不会再公众场合有那么多的畏惧、焦虑情绪了。
现在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要双向并进,一方面在学思悟践中增长,一方面在社会这个大学中就磨砺,如果说我们开始的努力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蛮干,那么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的努力将会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有针对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