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一个爱心泛滥的年代,养宠物的女人,把宠物当成宝贝,极尽呵护;微信里经常出现某地农产品滞销,农民欲哭无泪,于是网友把滞销的农产品一买而空;中东的战争难民一窝蜂涌向欧洲,德国总理默克尔大姐张开双臂欢迎,给他们吃,给他们穿。爱心人士在帮助别人之后,看着爱助对象感激的目光,自觉无比高尚,特别满足。然而,现实呢?
有一位不幸罹患白血病的可爱的五岁小女孩的故事在网上流传。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捐赠,一下子就捐了200万元。后来网友扒出她家家底殷实,根本不需要捐款,所以女孩父亲又把这200万捐出去了。捐款给不需要的人,而同期全中国陷入贫困需要帮助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大部分人没得到捐助?我想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个女孩长得讨人喜欢。一位戏子当年艺考的时候准考证忘了带,坐在考场外流眼泪,一个老师看她哭得楚楚动人就破例给她办了准考证。在她之前不乏有没带准考证的,但长得不那么讨巧,所以被视而不见。可见,爱心人士的爱心也是有选择的而不是博爱。看着顺眼的,便多给点关爱帮助。许多人都喜欢仓鼠,很少有人喜欢裸鼢鼠吧。
因为爱心人士偏向于那些看着顺眼的、楚楚可怜的对象,所以便有人挖空心思创造出这样的对象来以骗取爱心人士的关爱。微信里天天呼吁为贫困地区捐冬衣;商贩专门抓鱼和乌龟来供善男信女放生。骗爱心人士很容易,反正他们是爱心泛滥、智商稀缺。
献爱心点到即止就行了,可有些爱心人士却走火入魔,感觉自己是救世主,献爱心的玩法很吓人。一位音乐人陆续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基本是有求必应。自己患病无法挣钱后,被他资助过的人大多选择沉默,唯一与他联系的学生家长还是来催款的。草根歌手成名之后给村里又是修路,又是建小学,于是大家一窝蜂找他借钱,而且根本不打算还。联合国为救济巴勒斯坦难民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一救助就是70年。现在美国人不给这个机构捐款了,救助暂缓,巴勒斯坦人便愤怒控诉。
德国人好心接收了第一批中东难民,结果后续的难民大量涌入,德国不堪重负。在这当口居然还有人打出广告牌,要求主动献身难民,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所谓的爱心是否都能产生良好的后果呢?好心办坏事的事例比比皆是。奶奶满怀爱心地给刚出生的小孙子上臂上系上一根红绳子,寄托美好祝福,然后孙子上臂血液不流通,手臂坏死。老师看一个学生可怜就给他申请助学金,结果反而伤了对方的自尊。好心放生乌龟,结果却放生了入侵物种,造成环境灾难。救助某个贫困户,却使他的邻居产生不公平感,影响了救助对象与邻居的关系。爱狗人士爱到深处,管狗叫儿子,管儿子叫崽子。如果你觉得自己,整天累得跟狗一样。你真是误会大了,狗都没有你这么累。爱心人士不是专业做慈善的,考虑不全,乱献爱心往往适得其反。所谓爱心行为,不过是爱心人士的一种自我心理满足。看着受助对象接受捐助后感激的眼神,爱心人士无比宽慰。陈光标捐款一定要受捐助者当面领取并举着钱照相,就是这种心理的极端表现,这也使得台湾的部分县市政府十分反感而拒绝陈的捐助。爱心人士看重的是施助的过程,所只要这一环节圆满完成,爱心人士便心满意足了,至于受助对象其后会怎样,不在爱心人士的考虑范围。大家用“放生下一秒”搜一下,会发现很多放生的尴尬事。有人放生蝴蝶,下一秒被鸟吃了;有人放生兔子,下一秒被鹰叼了,放生者觉得很遗憾,觉得救助过程不完美。设想一下,如果不是下一秒,而是放生者离去之后,兔子再被鹰叼了,那么对放生者会有影响吗?他依旧会陶醉在自己的善举里。
爱心人士不但能从施予他人、施予动物的爱中获取满足,甚至能从施予无生命物体的爱中获取满足。日本神奈川县江之岛轻轨站前的栏杆上雕了几只金属鸟,旁边的阿婆觉得这些鸟会冷,于是给小鸟们缝上衣服,二十年来做了上千套衣服。
如果真的找不到受助对象,那么就公然表达一下施助的意愿,臆想一下有朝一日会有人前来求助,这样也可以自我满足一下。比如下面这位车主,车上贴上这样的标志,希望会有儿童来向他求助,这就纯属臆想了,有多少儿童会主动向陌生人救助呢?不过标榜爱心的作用还是达到了。统计所有的弱势群体、核实他们真实需求、按比例发放救助款,这些是政府部门或慈善机构的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更公正地实施救济。而爱心人士会向慈善机构捐款来实现他们的爱心吗?我想大多数人不会的,这样的捐款换来的是一张收据和一本证书,远远没有直接捐赠获取的情感回报来得直接和丰富。爱心人士还会继续他们那些爱心泛滥之举,无论是被人骗了也好,还是对受助对象产生不良影响也好,他们还是会觉得无比满足、无比高尚。一句话:只要你们高兴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