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杂谈(四)

读书杂谈(四)

作者: 22QQQQ | 来源:发表于2017-10-27 22:07 被阅读0次

    八、能看电子书就看电子书

    这其实是一个权衡与选择的过程:读电子书,首先意味着,在读书的“量”与“质”之间,我们优先考虑了“量”。当然这个“量”还必须是有效的——读了之后让我们有印象,对我们的行为能够产生影响。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有效阅读量”。

    (一)电子文字书

    纸质书的支持者中,有一部分人一直认为“纸质书比电子书更适合于阅读”。

    他们反对电子书的最大理由是:人在阅读电子书时,不如阅读纸质书时那么专心。

    他们是对的。有研究显示:即使是在受试者很专注地阅读电子书籍时,他们的实际专注程度也比阅读纸质书时低30%(当然也有说法是,阅读电子书时的专注度只有阅读纸质书的30%)。

    但就因为这样我们就不读电子书,只读纸质书了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选择阅读电子书的出发点——“有效阅读量”上来。于是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有效阅读量仅仅是由“专注程度”决定的吗?

    显然不是。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像公式一样的东西来说明的话,“有效阅读量”大致是这样的:

    有效阅读量=阅读总量*理解吸收率

    在这个式子中,“专注程度”更多地应该是影响“理解吸收率”——同样的时间看完同一本书,心不在焉的时候,看了和没看一样,一个字也不记得。

    此外,“理解吸收率”也不是只受“专注程度”的影响。例如:同样是专注地读同一本书,一个人做读书笔记而另一个人不做,那么前者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吸收程度就要高于后者;再如,前面提到过的,具备某方面专业知识或者经验的人,在阅读和该专业相关的书籍时,理解得就更加透彻……

    (当然,人在专注的时候阅读速度更快;此外,影响理解吸收率的几个因素之间应该来说也是相互影响的。这里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考虑这些影响。)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的电子书,其实就是在手机里的一个APP。现在手机都已经成了每个人的“外挂器官”了,装在手机里就意味着“你随时都可以读书”,而这些“因为有手机所以可以读书”的时间,如果你拿的是本纸质书,很可能就不会读书了。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你读书的时间。虽然用手机读书的专注度没有读纸质书时那么高,但是毕竟有胜于无,最终以“量”取胜——你学到的东西未必就比那些只读纸质书的人少。

    当然,具体到手机APP,选择什么书也是有讲究的。我的经验是,最好选那种不怎么费脑子,有事没事随时都可以翻上几页的书——例如通俗的历史读物、文学作品等等,这样在地铁上、公交车上都可以翻上几页,时间久了也是不小的阅读量了。总之,一切以“把原来不会用来读书的时间变成读书时间”为考虑。至于宝贵的成块的时间,可以考虑留给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读物。

    (二)摘要型书籍

    上面选择读电子书的逻辑,总结一下就是——既然电子书降低了我们“随时开始阅读”的门槛,我们就把“原本不会用来读书的时间”变成“读书时间”。

    所谓“摘要型书籍”就是截取、浓缩书本内容,供读者用“看”或者“听”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书籍大致内容的知识产品。这类产品和文字类电子书一样,降低“随时阅读”的门槛。除此之外,它还做到了一件事——直接降低了很多书籍的理解难度。说得明白点就是:第一,很多自己看不懂的书,听别人讲至少可以懂个大概;第二,很多自己“看不进”的书,如果换成“听”,那就没问题了。

    所以,我们要怎么用这类产品,也就很清楚了——最佳选择当然是利用你完全不可能看书的时间,去听那些你原本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会去看的书。

    当然,有人会担心这种“干货”有声书听多了自己会被“思维降维”。

    这么想也不能说没有根据——毕竟比起自己边读边想,直接听别人总结好的东西更轻松(因此也更容易让人上瘾);此外,一本还没看过的书,一上来就输入一套别人的理解,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会不会让自己“永远错过某些东西”?

    但如果回到我们使用“浓缩书”的出发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即使上述的担心的确成立,读“浓缩书”也是合算的。

    首先,对那些自己根本就不会主动看的书,肯定是有胜于无——我原来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去看的书,现在多少知道了一些其中的内容,而且这其中的内容很可能还是这本书的精华,这肯定是赚到了。

    其次,很多人读完一本书之后其实脑子里对一本书讲了什么是没有一个框架的,能够看完一本书之后就提炼出书中精华要旨的人只是少数。而且大多数人看大多数书,其实只看一次就放过了。这两点加在一起就意味着,这些人即使真的自己花时间通读了全书,也只会记得书中的残章断句,不会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体系化的理解。对这些人而言,即使只读一次浓缩书,也比他们自己去通读一次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正如前面说过的(见《读书杂谈(三)》)“用通俗书入门,再去读高阶书”,“浓缩书”完全可以作为帮你入门的工具,至于被“先入为主”地植入一套观点,这就需要你在读原书时自己去甄别了——对观点的甄别任何时候都存在,即使你直接读原书,难道就不需要甄别作者的观点吗?

    最后我想说,“浓缩书”这个概念,本质上并不新鲜——想想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是不是有些科目,其实从来都没有看几次课本(原书),而只看了自己做的笔记(浓缩版),然后就放心大胆地去考试了?最后不也过来了嘛。

    (三)阅读质量真的必然下降吗?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知道了,虽然不如以前那么专注,但阅读质量真的不一定就下降了。相反,能让原本“根本看不进书”(也就是根本没有“阅读质量”可言)的人至少在理论上多一种选择,反倒是从无到有地“提升”了阅读质量。再者,现在一些电子书应用和云笔记应用都是配套的(比如多看阅读APP),做笔记的门槛也下降了,原来懒得做笔记的人也可以轻松记上一两笔了,这对阅读质量的提升至少没有坏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杂谈(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od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