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江雪读书社一百贝怀远书房
《论语》我思:《为政篇》01为政以德

《论语》我思:《为政篇》01为政以德

作者: 苦涩的答案 | 来源:发表于2021-07-18 21:52 被阅读0次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我思】

    读完了《学而篇》,进入了《为政篇》,开篇第一句颇具格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斗星在天空中一样,位居C位,众星环绕。

    01“道”和“德”

    “为政以德”的“德”理解成道德,但在春秋时代,“道”和“德”是两个词。

    “道”我解释不清楚,解释清楚就成“得道之人了”,大概理解成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而“德”,古人说“德者得也”,得到了什么呢?从现在的词义出发,得到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素质。

    “道”和“德”到后来才经常被合起来使用,变成了“道德”。

    02北辰

    “北辰”即北斗星。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又作瑶光)七星组成的。 

    古代汉族人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古籍《鹖冠子》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古人们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就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古语有云,“夜看北斗知北南”。

    03以德治国

    “为政以德”四个字,讲的是施政者要有仁德,还是施行的是德政,我分辨不清。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观点是明朝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以德治国。

    难道孔老夫子的话有误吗?应该不是。

    读历史,不能以当代的眼光看古代的主张,读其他书亦然。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那时候,诸侯想的可不是圣道、王道,而是霸道。从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第一人后,“霸主”类似于武林中的武林盟主(比武林盟主更残酷),无数诸侯前仆后继。

    关于春秋五霸,主要有两种提法: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其中,宋襄公是最特别的一个。论实力,宋国虽然算不上小国,但绝对算不上大国。论事迹,宋襄公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盂地”被拘,“泓水”惨败,履历算不上光鲜反而满是污点。相比之下,宋襄公的“苦主”楚成王似乎更应该当选霸主,但在评选中宋襄公还是上榜了。

    有没有“黑幕”呢?个人认为是有的,因为评委就是儒家的人。宋襄公凭借“仁义”的形象获得了儒家评委的青睐,成功入选“霸主榜单”,入选理由应是“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在春秋那个时代,我们需要一位仁义霸主”。

    个人认为,这个入选理由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宋襄公所为也有让人敬佩之处,只是生错了时代,用错了地方。霸道讲究的是以力服人而非以理服人,征服威慑而非感化号召。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放在国内可以,但放在外交、军事上就显得幼稚了。

    不管怎么说,就春秋时代而言,为了民生,过分地强调“为政以德”也是无可指摘的,百姓需要休养生息。


    再次回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看过的应该都知道,明朝后期的“以德治国”和孔子所提的“为政以德”其实有很大出入的。

    孔子所提的“为政以德”可以算是一种施政方针,一种执政理念,强调的是感化号召。而明朝后期的“以德治国”是一种口号,一面旗帜,是仕官知识分子阶层用以对抗皇权、维护自身利益、粉饰寄生虫身份的工具而已,强调的是旗帜对抗。

    所以,孔子的提法没有错,后人以“以德治国”为旗帜也没有错,错的是,口号光鲜亮丽,行动腐败肮脏,缺乏监督、制约和反制手段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我思:《为政篇》01为政以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sz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