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教育
你最受不了孩子干什么?一段温暖的对话或许有效

你最受不了孩子干什么?一段温暖的对话或许有效

作者: 猫小杜在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0-05-24 10:39 被阅读0次

大家端个小板凳,先听我来讲故事:

前天晚上,女儿又要求我陪她洗漱,我明白她有些过度依赖,我不能同意,需要引导她自愿完成,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妈妈,陪我去洗漱。“

“你自己去吧,妈妈觉得你自己可以完成这件事。”

“不行,我要你陪我。”

“你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为什么要让妈妈陪呢?”

“不行,你得陪我去,哇哇哇……”

歇斯底里的哭喊让我有点要破功,我努力压下沸腾的怒火和不耐,语气温和地问:“嘟嘟,你是真的想让妈妈陪着,还是你自己去有点害怕?”

女儿回答:“我害怕。”

我继续说:“你不用害怕呀,家里只有我们这些人,大门锁着呢,而且妈妈在卧室也能看到你。”

女儿说:“为什么大门锁着别人就进不来了,要是有钥匙呢?”

我问她:“你会把自己家钥匙给别人吗?“

跟女儿聊天,话题被带偏是长事,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继续用一本书打动她,我说:“你还记得妈妈给你讲的故事吗?《当害怕来敲门》,是谁去开的门呢?”

女儿回答:“勇气。”

我趁机鼓舞:“宝贝,勇气是慢慢积攒起来的,现在你有点怕,但你鼓足勇气去了,你的勇气就比昨天多一点,你想不想让你的勇气,每天都比昨天多一点,比明天少一点?”

女儿沉默了,也许我讲的有点多,有点深奥了。

于是,我把女儿抱在怀里,摸着她的头说:“宝贝,妈妈小的时候,也不敢一个人去洗漱,我就带个娃娃陪我去,我把娃娃放在凳子上,让她看着我刷牙,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就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刷牙了。“

“妈妈,你带的是哪个娃娃呀?“

“时间太久了,娃娃早就扔掉了。“我继续引导女儿,我说:“我开始带好多娃娃,后来越带越少,最后就一个也不用了。“

女儿双手环抱,挺个小脖,说:“我现在就不用带娃娃去。“之后,她果然自己去了,中途想去找奶奶,奶奶这次学精明了,也没同意,女儿没再哭闹,自己去洗漱了。

此刻,我很庆幸,我没有因为她的哭闹不讲理而冲她吼,也没有跟她说教或者讲理,而是先提问,确认她遇到的问题,然后选择了用妈妈的故事打动她。

女儿要求我必须陪她去洗漱的行为属于寻求过度关注,《正面管教》中提到,过度关注就是操纵别人为自己奔忙或得到特殊服务。当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时,我们需要把她引向有建设性的行为。

在女儿两岁以前,我对于她的关注不多,那个时候我坚信的是,要努力工作,挣更多的钱,孩子反正也在我身边,有父母帮着带就行。可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是缺席的。

所以,那个时候,女儿会有很多过度依赖的习惯,有些甚至延续到现在,仍在一点点纠正,比如,睡觉前要挠着睡,一挠就是几个小时,不挠就哭;睡前要大人讲故事,一直讲不能停,停了就哭;睡前还要大人背着在屋里溜达,不背还是哭。

那个时候,家人经常一边讲故事一边困的打盹,结果被她哭的立刻惊醒,懊恼之下,家人有时会凶孩子,回应的又是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声,让人更加生气无奈。

后来,当我开始看书之后,我意识到女儿这样的行为属于过度关注,她操纵着大人为她忙忙碌碌,尤其是我的父母,老人本身就对孩子有求必应,也因此助涨女儿形成了她最有利的武器:哭闹。

我的父母经常被折磨的各种抱怨,却从不打算解决,也不相信我的说法,这其实也是很多老人帮助带孩子家庭的现状,需要父母自己协调解决,我对此也经历了很长的磨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经常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寻求过度关注呢?

因为在孩子脑海里,有一个这样的错误观念:只有得到你的关注,我才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错误的行为背后一定是有一个错误的解释,我们可以把这个解释称之为假设,这就好比你选择不做某项工作,背后的假设可能是:这项工作太难了,我做不了。再比如你跟老公吵架,嫌他不管孩子,这背后的假设可能是:管孩子是夫妻两个人的事,不应该我一个人承担。再或者老公跟媳妇吵架,嫌她经常不做饭,也不收拾屋子,太懒,那这背后的假设可能是:做饭收拾屋子就是妻子该做的事情。

放弃一项好的工作机会,选择与妻子或者丈夫吵架的时候,我们应该从没意识到自己背后的假设是什么,自己这样的错误行为背后有怎样一个错误观念。而孩子也是如此,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理取闹的原因是因为盲目寻求过度关注。

都说不知者不罪,但貌似我们对于孩子并没有这么宽容,会不自觉想要批评、指责甚至惩罚他们。

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只是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这是所有社会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

在《乌合之众》书中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由此可见,归属感对于人类需求的重要性。可以说,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类处于社会中,求存的基本需求。

当我们看到一个群体聊的热火朝天时,我们希望自己也是这当中的一员,如果我们还能说出一些有独到之处的观点,引得大家佩服和称赞就会更有成就感。这些下意识的感受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主导的,孩子自然也是如此,当我们把孩子的一切不良行为,看作是为了求存,我们是不是就能够更理解他们,面对他们做出的一些不良行为,就能够更加理智。

我经常会因为女儿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抓狂,那种用尽全身力气哭,甚至威胁我,你要是不答应我,我就哭到明天早晨。这对我的情绪真真是个考验。但这种威胁也恰恰暴漏了大人平时的言语漏洞,不经意间都让孩子学会了。

当我们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盲目给予压制、批评、说教甚至惩罚时,结果会如何呢?

影响孩子形成归属感和价值感,影响自信心的形成,让她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与关怀。

一个总是打弟弟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批评惩罚后,心里可能是这么想的:我只是想让你放下弟弟,多抱抱我,我想引起你的注意,你却这样狠心的惩罚和指责我,我恨你,你根本就不爱我,我没有弟弟可爱,没有弟弟聪明,只会捣乱,是个坏孩子,你们都不喜欢我。

想想如果我们大人不被一个群体接受会有什么感觉?我能力不够,自信心受挫。如果再因此与人发生争执,受到批评指责,更会产生抱怨、愤恨、甚至报复的心理。

很多事情,当我们想不通怎么办的时候,把主人翁换成自己,把孩子放在平等的角度来对待,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正面管教》是源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书中认为,阿德勒所说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所以,孩子与我们一样,需要同等的被尊重。我每次听到家人指责女儿,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时,我的第一感受是,她凭什么一定要听你的话,你的话全都对吗?这句指责本身就没有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水平。

所谓平等,是坐下来与孩子好好沟通这件事情,谁对听谁的,孩子也有权利和能力说服大人,而不是总是接受说教和指责。

这样的做法就是把孩子引向有建设性的行为。让他感受到我能行,我能靠自己解决问题,当我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后,我可以自己去洗漱,这也是对于孩子过度关注行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一段有温度的对话引起了这一系列的思考,这也是育儿路上我常用的杀手锏。

只是招数要想好用,还需修炼内功,在这条不断升级打怪的育儿道路上,我给自己挖下一个又一个坑,只能靠日日翻书学习、常常写作梳理、不时拿娃练手,沟通实践,斗智斗勇来填平,不过,与娃共同成长,也是其乐无穷。

相关文章

  • 你最受不了孩子干什么?一段温暖的对话或许有效

    大家端个小板凳,先听我来讲故事: 前天晚上,女儿又要求我陪她洗漱,我明白她有些过度依赖,我不能同意,需要引导她自愿...

  • 一段体验的旅程

    一、对话的体验 一段温暖的对话,也许能成为开启人生的一把钥匙;一段温暖对话,也许能启发客...

  • 一段对话的旅程

    01 对话的体验 一段温暖对话,也许能成为开启人生的一把钥匙;一段温暖对话,也许能启发客户打开智慧的思考空间;一段...

  • 一个母亲和女儿的对白

    一个母亲和九零后女儿的一段对话,或许,这将是中国家庭未来的现状。 母亲:如果我老了,照顾不了你怎么办? 女儿:我会...

  • 一段温暖的对话

    “你有围巾不?” “嗯……没有” “有一个,有一个!” “啊……” “那我给你买一个吧,我们用情侣的” 我羡慕他们...

  • 2017-08-25

    停下来,与自己对话: 这一生中,你最讨厌的人就是你最感谢的人;你最受不了的人就是你成长和学习最大的人。 运动860...

  • 一段对话(或许你经历过)

    一段对话 男:伤透了吧? 女:嗯! 男:恨死他了吧? 女:到现在都恨的牙根痒! 男:现在最想干嘛? 女:永远都不想...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殇

    每个人在生命当中,或许都有不可承受的伤痛,或者不可承受的话语。 我就有,我最受不了的是:我的亲人对我说【你不行,你...

  • 与孩子有效对话

    贫困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倾向于使用权威性、命令性的语言,要求孩子默默服从自己的指令;而中产父母更乐于与孩子讨论,鼓励...

  • 问问答

    你最受不了你男朋友哪一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最受不了孩子干什么?一段温暖的对话或许有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ud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