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书杰老师《哲学100问》的第二部。第一部探讨的是哲学的理性部门,形而上;这一部分讲的是人的非理性部分,感性。
这一部分理论对我们生命成长有启发意义的主要是三个哲学家:
一是叔本华,打开了非理性哲学大门。
他是极端悲观主义者。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将世界划分为作为意志的世界和作为表象的世界。一切现象都是从意志生发而来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的展现而已。
“意志”是指非理性层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即各种不竭的欲望。面对不断涌现的欲望,人该肯定欲望(意志),还是否定欲望(意志)?
否定欲望是痛苦的,但如果肯定欲望(意志),就意味着人要不断去满足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处于匮乏状态,但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人会不断陷入痛苦之中。
怎么解决?叔本华提出两条路径:不彻底地否定意志,即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获得短暂解脱;彻底地否定意志,即通过彻底禁欲以达到心灵永恒的宁静,并走向人生的涅槃。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许尼采的激进、乐观哲学不错。
二是尼采。
尼采最著名的是“精神三变”理论:精神(成长)从骆驼(你应该——被动)到狮子(我要——主动愿望)再到孩子(我是——新生命成长、新的开始)。
从“你应该(成为钢琴家)”到“我要(成为著名足球运动员)”再到“我是(踏上追求梦想之路)”。这里面确实隐含了一种极强的自我超越性。
但道理也是,人生只有在不断超越自我中才能发现未知的自己,挖掘出自身的潜能。
而且也只有在不断超越自我中,才会、才能找到我们自己人生审美的快感;而且在这追求过程中,我们也会忘记欲望的痛苦。(“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有时我把这“精神三变”看作是“精神”的精神层次,那么“精神”的物质层次、肉体层次呢?这就是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层次”。
三、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始祖,他把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起过滤平衡作用。这三个层次分别是精神世界的表层、中间层和最底层。(思想活动的“肉体结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与“精神层次”——骆驼、狮子、人)
在此基础之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人格”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处于无意识领域,潜藏于“冰山之下”。“本我”遵守“快乐原则”;“自我”的领域是人的常识和理性的领域(“骑马者和马的关系”);“超我”是人格中最上面的层次,是外界生活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领域,是道德化了的我。“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学习弗洛伊德对意识领域的总结,有利于我们对意识领域的把控与进一步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