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的青年节,迫于无奈买了K开头的火车中转,还是站票,路上和一位大叔扯闲话,心里泛起莫名的一丝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坐K开头的火车的学生时代。
12年至17年的每个节假日都是伴随着K开头的火车的轰鸣声中度过,因为学生时代囊中羞涩,较大多数的时间买的是站票和硬座。在这一路上走来见识了不同地域的人,也听他们讲了不同地方的风情。
不同的嘴里说出的是不同的故事,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倾听者,总在对方词穷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抛出一个新问题勾起一段新的故事,我只是静静的听着,听他们人生四五十年的时候对于过往情景的描述,也听他们在人生弱冠之年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他们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我统称他们为劳动者。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独当一面或是作为中流砥柱的角色。
1.河南大叔
我听过中年大叔抱怨说同一个工地河南老乡不舍得花钱,天天馒头咸菜的吃;也听过河南老乡抱怨说家里小孩儿上学高考压力大,攒钱为孩子置办家业,为他们的未来铺一条他们自以为满意的道路亦或是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攒钱也是为他们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
看着他们满脸的皱纹及头上掩盖不住的白发,听着他们赤诚为子的想法,这些都让我心灵触动。他们文化较低,从他们嘴里说的话很糙,但是言语中透露出的那种为下一代勇于奋斗的热忱,确是父辈的榜样。
他们每次提起自己孩子的时候,眼角都堆着笑;满手老茧的手扣着破旧的小屏手机,和孩子打了五十秒的电话匆匆挂掉,从他的一字一句中能够听出来,这番话是他在心里反复排练许久后才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极有价值的占有了通话时间中的每一秒。从听到孩子在电话那头:“喂,爸!”之后,他嘴角的笑褶越来越深。我想,笑褶的深度也是他父爱的深度。
2.大一新生
14年的时候,去西安找同学玩儿。在河南到西安的路途中,四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闲聊。那时候的我脱去了青涩,听着三个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侃侃而谈。
他们自信的说着自己对于大学四年生涯的计划,依据自己所学专业对社会问题进行初步浅析,我依旧扮演着倾听者的身份混迹其中,故作深沉的以过来人的身份劝他们尽量脚踏实地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我们从十一点一直说到凌晨三点,再也抵挡不住旅途的困乏,纷纷睡去。四五点左右,陆陆续续在自己的目的地下车。那时候的微信还没那么得心应手,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匆匆告别。
我着实羡慕那个从陕北到青岛念书的男孩儿,看着他自信到日朗风清的状态,让我觉得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一定是一件很幸福、很幸运的事儿。还有那个彻夜被男朋友挂念的女孩儿,辗转千里只是为了和对象厮守几天。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在一起,我倒是期望他们不被岁月欺、不被相思累,和和美美的走到婚姻的殿堂。
那是让每个人都惦念的最美好的年纪,每个人都有一万种可能去被打造,愿每一个在此年龄段的少年少女都能拼搏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3.体悟
满满的长夜火车依旧向前行驶,前排座椅上的男人耷拉着脑袋睡着了,他旁边的男孩戴着耳机听着歌,我依旧靠在洗手池边,一边看着车厢里的人生百态,一边编辑着这篇文章。
车厢里静悄悄的
听不见最深处嘴角蠕动的耳语
倚门直立的少年半眯着眼
这夜,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