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狮城人在笑声中学会思考
新加坡,像是上帝的精工之作,镶嵌在南洋诸国的万绿丛中,温婉而雅致。它的魅力,既来自整洁有序、纤尘不染的外表,也包括中西合璧的文化融合与重建。如果说新加坡的政治生态脱胎于早期的殖民者英国式的西方文明,那么其文化精神则养育于占绝对人口优势的华人家园。
一、狮城首位华族文化贡献奖得主
“很多新加坡人不知道为什么我叫韩劳达,海南人就知道了。因为我这个劳达是借海南话的那个音,我排行第三,第三叫老三嘛。”
韩劳达,原名韩永元,在戏剧和相声界,他先以“谭天”为笔名,后以“韩劳达”广为人知。
2017年,为表彰在不同领域对本地华族文化的传承、推动、发展和传播做出贡献的个人与团体,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设立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和文化奖。凭借从事华语戏剧和相声艺术创作长达40余年的成果,韩劳达从27位个人奖提名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位华族文化贡献奖得主。
韩劳达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第二代移民,父亲在充斥着战乱和饥荒的20世纪初一路漂泊落脚狮岛,从此异国为家。
韩劳达从小就读于新加坡的华文学校,早在中学时期,就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1970年,他的首部戏剧作品被搬上舞台,由此正式开启他的戏剧人生。
“第一个戏是叫做《走出牢房的人》,写一个工人怎么样的受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走出牢房走出牢房以后有一些邪道的人还不放过他,还要把他拉回去,那么是那些工友呢,他的以前的那些同事把他救回来。”
第一部戏剧作品出乎意料地获得好评,引发韩劳达高涨的创作热情,灵感源源不断地喷涌。
二、邂逅相声 取经马季
1970年代,以“说唱逗学”为形式的中国民间特色艺术——相声通过大众和各种媒介的传播,成为人们熟知并喜闻乐见的舞台焦点之一,甚至走出国门,扬名海外。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相声作品和演员中,马季的名字频频出现,堪称相声界的大腕。远在大洋彼岸的新加坡,韩劳达守着录音机,静静地品味着马季妙趣横生的相声作品,一块舞台的“新大陆”隐约入目,让他为之兴奋。
从马季的相声作品《友谊颂》中,韩劳达深受启发,他意识到这种拉家常式却又天马行空的表演形式,可以拉近不同种族和文化人群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情谊。于是,韩劳达的第一个相声作品《送票》脱稿问世。
“我们是华族,可是我们有一个兄弟民族,马来族和印度族。《送票》是讲华族和马来族兄弟般的情谊。” 1973年,《送票》以集体创作的名义正式发表,在新加坡获得热烈反响。那时候,韩劳达发现相声能够带动观众,能够引起欢笑,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也能让学生喜欢华文,传达正能量。
如果说韩劳达步入相声界是一种偶然,与马季先生的相识更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985年,马季先生专门托人转送给韩劳达一本《相声艺术漫谈》。虽然与马季先生素味平生,但却收到相声大师特别的礼物,韩劳达受宠若惊,又备受鼓舞。从此,一段珍贵的跨国友谊在韩劳达与马季之间展开。
1988年,马季来到与新加坡一海之隔的马来西亚南部城市新山演出,韩劳达慕名前往观看。演出结束后,马季盛情邀请韩劳达到住处一起研究自己的新创作。
“聊到深夜两点,马季说你不累啊?不累。你还愿意听吗?当然愿意听啦,他讲了三个构思中的本子,就是让我知道他的本子是怎么构思。”
与马季的彻夜长谈,让韩劳达对马季的为人有了更深的了解。马季患有糖尿病,为了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推广相声艺术,他亲力亲为,带病上台献艺。马季对艺术的奉献精神让韩劳达深受感动,相声艺术在韩劳达的心里更多了一份凝重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超越所有的利益,包括金钱和名誉,只是一份简单的初心:为了推动相声艺术。
三、在相声、戏剧领域深耕
从1979年至1990年,韩劳达前后出版四本集子:《关于相声》、《谭天相声集》一和二、《韩劳达相声集》。1986年12月,他和友人一起创立新风相声学会,成为新加坡第一个相声艺术团体。韩劳达凭借自己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和著名艺术家如马季、姜昆等人的深厚私交,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引进名家到本地呈献高水平演出。为新加坡相声艺术发展奉献心力。在创作中,韩劳达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发展和推动相声的本土化,不断通过创作赋予相声更多元的本土文化特质。
2015年,由韩劳达创作的新加坡首个融入戏剧元素,别开生面地以幽默、辛辣、逗趣的相声语言,描绘新加坡的历史缩影,写新加坡人的喜怒哀乐的原创相声剧《狮城悬案》上演,在新加坡掀起一波热潮。
“相声在演出的时候效果非常好,那表演带点荒诞的情节,观众都笑了,我觉得笑完以后,至少能够想想,因为新加波人欢笑太少,因为生活压力太大。“
让观众在笑声中重拾历史的思考,是韩劳达透过相声传达的艺术意图。在轻松的气氛中,他留下了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从1973年的第一部相声作品《送票》到2015年的相声剧《狮城悬案》,跨越世纪的社会巨变,韩劳达把传统的相声艺术移植海外,使之枝繁叶茂、雅俗共赏,在笑声中带来愉悦,在笑声中启迪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