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
漫游森林学府——武大的自然与人文

漫游森林学府——武大的自然与人文

作者: 人間便利店 | 来源:发表于2019-05-20 14:22 被阅读0次

    武汉大学成为一个锚点 / 精准链接了我与这座城市的记忆 / 像一棵树入驻一片森林 / 像一本书归入一座图书馆

    武汉大学

    7点钟醒来的时候,对面的珞珈山正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一座座房子镶嵌其中。清晨的阳光已带着这座城市独有的热度,伴随着雾气,逐渐升腾至30楼的高空。

    没有深夜的酒,便喝上一碗清晨的粥。武汉的早晨,没吃热干面,下肚的是一碗热乎乎的皮蛋瘦肉粥。一碗喝尽,额头已沁出薄汗。

    出发寻找武大正门的新牌楼,走过天桥,经过居民楼、菜场、小商铺,早餐的味道、行人穿梭的味道,和市井的气息融合,被阳光烘得发酵。

    我不知道是从哪一刻走进武大的,或许是走过那个武大计划生育办公室、或许是经过那个穿着武大环卫衣服的人、或许是从走进那段将阳光和热气隔离开的树荫小道开始的。

    穿梭在草木茂盛的小道上,像是走进了一个植物园。一旁的枇杷树已长出累累果实,一个老人正拿着棍子在打,一对夫妻正推着婴儿车散步。从他们身边经过的,除了我们,还有背着书包,或拿着早餐,或骑着车,匆匆地向着一个方向而去的年轻学生。

    并没有一座外墙,或是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把武大和居民的生活区域分割开来,好像彼此本身就是融合的,市井街道与高等学府并不对立,就像知识和生活的关系不是泾渭分明的。

    走了一阵,终于看到了新牌楼。正面楷书“国立武汉大学”,背面是篆书“文法理工农医”。武大的牌楼曾经历三度改头换面,现在的新牌楼是2013年学校120年校庆时,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重新建造的。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

    正值毕业季,一群穿着学士服的学生站在牌楼前,将学士帽向天空挥去的画面和脸上的青春笑靥,在摄影师的相机里以瞬间为单位,永远定格——“此去是星辰大海,归来仍是珞珈人。


    森林学府

    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溯源于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武昌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

    武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因武大樱花的盛名,被誉为“全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

    来到武大,虽未看到三月樱花盛开时“花繁满树,嫣嫣灼灼”的盛况,却领略了五月“林荫蔽日,郁郁葱葱”的校园森林。

    被东湖环绕,又环绕着珞珈山的武大,聚集着山水之灵气,层林叠翠、万木葱茏的森系校园让我恍然坠入起伏的绿色海浪。

    斑驳的阳光从叶片的细碎空隙间掉在地上,有韵律地起舞,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和植物中散发的草木的香气把我笼罩其中,忍不住在这城市里的森林氧吧畅快呼吸。

    五月的植物颜色已不再是春天鲜嫩的新绿,也不是盛夏苍翠的墨绿,而是微妙的、介于其间的蓬勃青葱的碧绿。像是17岁的少年,已长成大人的姿态,却仍是青春的面容。

    武大是植物的天堂,5000多亩的校园,有山有水有森林。到处都是芳草萋萋,抬眼皆是参天古木。蜿蜒曲折的小径、因山势起伏的坡坎、承载着历史的建筑,无一不被郁郁葱葱的植物环绕着。

    草地像是被铺上厚厚的绿色地毯,延绵着铺展开来。香樟树亭亭如盖,像是一把矗立的大伞,悠悠荫蔽着校园里的一方静谧。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有些两人才能将其围住。树干笔直向上延伸着,枝叶在高处连成一片,遮天蔽日地肆意生长着。就像是舒婷的《致橡树》所说的那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树是武大的底色与基调。经过几代武大人的努力,校园已形成具有丰富的植物群落、季相分明的植物景观。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校园内种子植物有120科、558属、800多种,蕨类植物21科、31属、48种,以及大量的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8%,校园空地总绿化率98.6%。

    武大共有26棵古树,其中16 株古树树龄均为100年左右,珍稀濒危的植物11科17种,武大的古树名木总数,就占武汉市的14.53%。植物在这里已不是配角,曾有植物学家到校园考察后,惊叹武大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

    1930年,郭沫若来武汉大学后,就在《洪波曲》中把武汉大学视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

    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这片浓郁、苍翠的“森林”中,树荫挡住了阳光,微风吹去了燥热,绿意带来了畅爽,不觉眼目清亮、心旷神怡,甘之若饴地享受着自然的滋养。


    人文武大

    “武大之美,在自然;武大之盛,在人文。”这是在“武大人”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武大除了自然之美,还有人文之美。学校中的人文建筑尊重自然,因山就势,有着美学的意趣和文化的内涵,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设计的灵巧。

    骑着车寻觅着武大老建筑群,路是上下起伏、延绵悠长的,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武大建筑并不是连成一片的,而是星星点点散布在各处,掩映在古树间,藏匿在山林中,步移景异,充满空间的层次感。不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而是丰富多样、变化有序的美学建筑。

    依山势而建的宿舍楼

    印象深刻的建筑是“理学楼”“老斋舍”

    理学院以穹窿圆屋顶中央殿堂为轴心,两旁四隅崇楼沿中轴线对称,是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其中又引用西方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主楼与附楼由连廊相通,整体建筑美与单体建筑美完美结合。

    理学楼

    理学楼是武大体量最大的古建筑,在2018年入选“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虽是文物建筑,理学院却是不喧闹、不争抢的,隐藏在茂盛丰沛的柏树群后面,颇有一种“大隐于市”的气度。

    理学院

    而最让我怦然心动的是“老斋舍”,因紧邻樱花大道,在楼顶能看到满树花开,所以又称“樱花城堡”

    罗马券拱门三座为一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百步梯拾阶而上,两旁是清水砖、朱漆窗,像是穿越历史,走进了民国时代。回头望去,西式罗马拱门后透出绿树茵茵,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以窗借景”,充满虚实、层次的变化。

    老斋舍

    走上楼顶,古建筑的抬梁式屋架、戗角飞檐,配上孔雀蓝琉璃瓦,歇山顶屋檐与西方双立柱,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极目远眺,一览校园之风光。

    戗脊上的走兽

    老斋舍是最早的学生宿舍,也是校园早期建筑群之一。它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于1931年9月竣工,当时的造价55万元,可谓奢华之极。整个建筑采用“地不平天平”的设计理念,顺山势而建,三排建筑一排比一排高,屋顶则做成平面,中间则形成高低起伏的两重内天井。

    宿舍天井中的生活气息

    在武大短短一上午的时间,让我感受到自然环境赋予人的力量,人文艺术对人的熏陶。在这座高等学府中,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互为风景。

    《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说:“珞珈山最具自由的天然的气息,生物的多样性与思想的多元化得到保护、培养甚至鼓励。这样的地方,对时尚与喧嚣有一种天然的消解作用与抵制。这样的地方,是最适宜文学的生长与发育的。”

    文化的孕育不仅仅是靠知识,更需要人文、自然的熏陶,需要生活的感知,生命的体悟。在这一座森林学府,人文与自然的交融显得诗意、柔软、醇厚,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By:杨泡泡

                          - End -


    作者简介:杨卉(杨泡泡),企划编辑,终身学习践行者、007不出局践行者

    公众号: 人间便利店丨

    标签:

    · 读书达人 一年读100本书

    · 原创写作——专注个人成长、文学、美学

    · 终身学习 复利成长 诗意生活 用文字的力量影响更多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游森林学府——武大的自然与人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gq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