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504463/32ce58ad589447fd.jpg)
摘桑葚
文|惠建武
应弟之邀,今天去摘桑葚。妻已和朋友去过几次,是我们的向导。“四月桑葚赛人参”,“民间圣果“,“中华皇果”,这么多美誉,怎能不引人前去呢?还有“樱桃桑葚货卖当时”之说,过了这极短的季节就吃不上了,怎能不抓紧时间去采摘品尝这药食同源的水果呢?
两家四口,驱车前往。只是十几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是一片草木茂盛,政府已征收但未铲青的撂荒储备地。驻车大路边,妻正在寻找入地路径时,弟媳一边指一边喊道:那不是一棵桑树,又繁又黑。定眼望去,近视的自己什么也没有看到。妻和弟都看到了,妻与此同时也找到了进地之道。到了树下自己才看见满树桑葚,但此树又高又大,底下杂草丛生,足有半人高,无从下手。弟只是摘了几颗能够着的,赶紧放于口中解久盼之馋。同时还发出感叹:真甜!我随手也摘了几颗,真是“桑葚紫黑熟方透,一缕清甜心底溶”。自己儿时记忆里的桑葚,是酸大于甜的。记得那时桑树很少,只知道同巷一发小家后院有一棵,还要等到家里大人不在时方可上树釆摘。所以只要去了就要抓住机会,就是刚泛红的也会摘下进肚,也就留下了酸大于甜的印象。今天亲手现摘,才知熟透发黑的桑葚甜味之足。此时妻已向荒地深处走去,我们三人尾随其后,东瞅西看,寻找目标,眨眼工夫就不见妻人了。只有呼喊,循声而去。“这不是那棵杏树吗?”妻前些天来时知道这棵杏树,当时杏还没熟,今天又看到了。自己抬头一看,这棵杏树高大叶肥,结的果子零七散八的几十个,个头却相当大,已泛黄,未熟透。但不可等熟透,“同行”有天天搜寻且满载者。看着这么好的杏却够不着,无奈,奔五的自己还是拿出儿时的精神,三两下就到树上,手握枝条,脚踩枝杆,只是个摇,树下非草即草,落下也无大碍,几分钟时间,几十个杏就揽入兜中。 “又来了几个人”,弟媳说道。扭头看去,这几人全副武装,还拿着钩搭子。这种吃起来满手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吃完了却说不出味道的果子,怎么这么吸引人呢?赶紧转移阵地,妻边说边向更深处走去。今天来的目的是摘桑葚,杏只是偶遇捎带,让这几人占据了桑葚阵地,咱可就白来了。紧随妻后,拨草前行。“那不是棵桑树吗?”,又是弟媳先看到的。只看见一个废弃的蔬菜大棚,棚已不存在,只有厚实的黄土打的后背墙、水泥立柱和已腐朽的横木还残存于此。墙头上有一堆桑树枝条,桑葚繁密,伸手就可够着。树主干却在墙另一边。一人拉下枝条,一人只是采摘,不用言说,配合默契。黑紫色熟透的桑葚,不免捡个大个儿的,先食为快,这才是纯天然的,更不要说农药什么了。摘完了这边的,又去那边釆,弟媳绕道去了树主杆那边。我却不甘心,认为上墙摘之更得手,就从旁边一棵枸树的枝枝杈杈上到墙上,真是得心应手,熟透的桑葚,黑黑的,胖胖的,随着枝条一串串的,今年雨水好,这没人管的天然果子也长得特别壮实。弟看到这情景也从另一边上到墙上,尽情釆摘。妻不知何时已和弟妹在一起了,墙上两个,树下两个,真是尽性。其实吃桑葚已由来已久,不是今人的专利,古人尚且食之。相传刘秀困难之时为了果腹而食之;还有二十四孝的蔡顺拾黑甜桑葚为母食,红酸桑葚自己吃的故事。“铺pu上那块绿网”,弟在树上喊,并告知妻和弟媳:“铺开,尽量向北边。”他从墙头上到树上,只是个摇,刷刷刷,网上就是一层,这样比啥都快,树梢的,树冠周边的等等够不着的都纷纷落下。妻和弟媳在树下捡拾,“啊!落到我头上了”,“这个这么大!”你一言我一语,夸张的、感慨的语言尽显喜悦的心情。天气预报今天小雨,这时却没下,天阴阴的,不是很热。在这荒地树丛中,登高沿低,拉枝摇股的,一会儿就是满头大汗。这时收获也是大大的,带来的几个盆都已满满。我在树上也摘了多半盆精品,边摘边吃,边吃边摘,甚是享受。
“这么多!回去可以熬桑葚膏了”,弟媳兴奋地说。是的,《本草纲目》等中医名著对桑葚的功效都有记载。对今人普遍存在的三高有疗效;对爱美女性乌发美容有作用;健脾养胃,润肠通便也是良方。营养在丰富,疗效在显著,食之一两次能有用吗?加冰糖熬之成桑葚膏,就可长期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乌发美颜,何乐而不为呢?人生就是这样,活在当下,快乐每一天、每一刻,自己要学会给自己找乐子。市场上也有卖桑葚的,可没有自己亲手釆摘的快乐。出得地来,走到车前,四人互视而笑,为何?各人都是花脸,紫花脸,牙都变成紫色了。手就更不用提,下次来时一定要记着带上“专用”手套。回家的路上自己闭目养神的同时也让思绪飞扬,自己釆之食之,解解口头之馋的同时,喜欢的是过程,采摘的是心情,加上小小的收获也算是一天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