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年6月21

2021年6月21

作者: 秦晋方 | 来源:发表于2021-06-21 11:33 被阅读0次

惩罚与心理问题

今天凌晨的1点左右,被外线电话惊醒,接通的那一刻,是一个嘶哑的声音,是之前门诊一就诊患者的妈妈,她告诉我说“孩子吃了20多片的抗抑郁药物,要紧不要紧......”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告诉她赶紧送孩子上医院。

放下电话,那个乖巧、顺从的小女孩便呈现出来,对她的印象还是有的:说话走路都很小心翼翼、谨慎,唯恐有半点闪失,记得她之前告诉我的:一想到“考试”这两个词,就浑身紧张,双腿酸软,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但每次偏偏这样,有时候感到绝望和无助,控制不住时还会用头撞墙,用小刀划自己......印象中除了她有抑郁发作之外,更多伴发的是内在的深深的恐惧和担心。

基于目前的状况,让我思考更多是关于“惩罚”带来的影响:在她的记忆里每次考试只要犯一个错误,就会被罚重抄30遍,继而到一想到被罚双手就会发抖,一开始感到生气和愤怒,又觉得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好,再后来对反复抄感到烦燥、没意义,反抗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因为不听话甚至加倍抄写或是被埋怨被指责被贬低等等。当然我这里所指的“惩罚”只是导致其问题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 今晨去反思这件事,其实生活中惩罚无处不在,但惩罚所引起的复杂效应,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我是在看了“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之后,才意识到生活中所遇到和惩罚相关的种种思考,关于行为学的研究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理论和解释,我只是表浅地做个知识的宣传,旨在引起大家的关注。

以下观点主要来自于许又新教授的《心理治疗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四章行为研究的内容 。

惩罚是社会代理人为了控制人们行为最常采用的方法。从惩罚者的角度看,这道理很明显,因为惩罚对于减少他们所不喜欢的行为来说有立竿见影的效应,而这效应又强化了惩罚者的行为。惩罚并不能消除人们的行为储备,而且只是在惩罚及其相关刺激存在的场合使行为出现的频率下降。

惩罚的第一个效应是激起行为人的情绪反应(如恐怕、愤怒),而这种情绪跟受到惩罚的行为可以是不相容的。

惩罚的第二效应是,事件过去之后,受过惩罚的行为本身可以引起跟行为不相容的情绪。

惩罚是第三效应是对结果的负强化。也就是说,逃避惩罚和回避条件化惩罚的行为被强化了。神经症性回避行为,归根到底来源于惩罚。许教授在书中指出对于神经症来说,下述两种心理冲突也最常见:

1、愤怒或攻击倾向与恐惧或回避逃遁倾向之间的冲突。孩子受惩罚是怒惧冲突的根源。如果孩子的怒是合理的,例如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正当权益受到侵犯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以肯定评价,并帮助孩子克服阻碍达到目标,或给予适当的补偿。如果认为孩子的怒是不合理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装着没有看见不予理睬,使怒无效而退。也可以用转移目标的办法,这是一种积极的好办法,但要求父母做相当的努力。最坏的是惩罚,因为容易造成怒惧冲突,给神经症埋下祸根。发怒的能力是自我肯定评价所必需的。如果滥用惩罚,有可能使孩子逐渐丧失发怒的能力,长大后很可能成为一个退缩、怯懦、依赖性强、自卑而心情郁闷的人。

2、需要与恐惧之间的冲突。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喜欢活动,如跑、跳、攀援、登高等,这些对促进智力和体力(包括操作技巧)的发展是不可少的。孩子的这些需要表现为行为时如果经常受到惩罚,惩罚激起的恐惧便可能与需要构成冲突。为了避免惩罚,孩子只好压抑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便得不到发展,甚至变成落落寡欲和缺乏生活追求的人。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惩罚是很多家长的家常便饭,手到擒来的一招。既然惩罚可以简洁明快地处理问题,为什么不鼓励惩罚的措施呢?问题在于惩罚,尤其是身体或者精神性质的惩罚(躯体或精神的虐待)虽然可以立即终止焦点的问题行为,但其代价也很沉重。

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可是,很多人忽视了这种学习的重要性。

幼童行为中的错误往往只是达不到目标,却并无危害。如果不予惩罚和限制,幼童会继续实践,通过尝试与错误,使行为日臻有效。如果给予惩罚,幼童将不再尝试,这就限制了儿童适应性行为的发展。神经症病人的行为储备往往是有限的,例如不会社交。这使人想到,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受到的惩罚、警告和限制太多太过分,被被剥夺了在实践中发展行为储备的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年6月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hy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