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吴春花老师上了一堂研讨课《巨人的花园》,将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学知识,首先这种探索的勇气令我敬佩。
王乐德的这篇童话是非常经典的作品,改编的课文也是很有魅力的文本。吴老师带领孩子们读文本,深入到巨人的内心,再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巨人的心情,并引导孩子们试着用语言来表达,这是很了不起的尝试。有魅力的文字带给孩子的不该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判定,它应该引发对人性的扣问,对生命的思考。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关注到了这一点,我觉得很了不起。
巨人在关闭花园、拒绝孩子时,其实他也不快乐、不幸福,所以许多孩子用了大面积的黑色表示他的孤独、愤怒,还有一个孩子用了侵略性的红色表示他的任性。也许我们的孩子也有类似的心理历程或生活体验,此时让他们用图画来表达和渲泄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是要引导他们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难度。
这种困难体现在:如果仅仅是说巨人的情绪,需要给他们一个讨论和组织语文老师的时间。如果孩子从巨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心理的投射,他是否愿意表达出来?课堂对于他是不是一个足够安全的场所?如果他表达出来了,会不会引发同学们的另眼看待?教师这样深度的教学引导,对于他的内心成长,究竟是利是弊?那么我们此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有关心理渗透的教学目标,如何设定会更合适?
我还有许多困惑,可能需要到课堂实践中来解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