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过去的人们不太在意孩子的成长,好像教育的问题不是很突出,一个孩子从小在熟悉的圈子里摸爬打滚,长大了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继续循环,人的一生就这么理所当然地过了,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千百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
不能说这种生活不好,但现在近百年来,世界开始变得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进行一场大融合,我们的边界都在逐渐打破,以前的抚育方式和教育理念逐渐在被新的形势淘汰。
当然,现在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得出去,融入社会中,成为精英阶层的一分子。但是,伴随着这种高要求的养育方式是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似乎是我们越用力效果越差。
莉莉是一位职场妈妈,在工作中,她能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在公司也是受备领导器重和同事赞赏的优秀骨干,可是一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小淘气,她总是束手无策。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小女儿能像公司中遇到的难题,都能被她一一摆平,最后做到井然有序,但是,无论她做了多大的努力改进和提前预防,各种意外总是会时时发生。比如,小女儿在家非常活跃,带她出去参加活动,在人前总是一语不发扭扭捏捏。
面对自己所生的宝贝女儿,原以为她是这个世上最美最好的精灵,没想到,到头来却是处处让人头疼,简直就成了破坏她美好生活的最大魔头。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生活起居的艰辛可想而知,如果说这些都可以忍受,那么在精神成长的冲突上,是分分钟钟可以让一个充满耐心的妈妈崩溃的。
早上上学,妈妈很早就起床为孩子上学做好了准备,可是已临近妈妈的上班时间点,孩子却还在磨磨蹭蹭不肯刷牙,你是不是得崩溃?
人们都说,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对的独立,但对于孩子,你离他远了,你就会变得非常不理解他,生活中他们处处会让你抓狂,如果近了,又会不知不觉陷入他们的节奏,让自己对其溺爱了不自知。
选择适当的距离,就是要让我们能时时“看见”他,知道他一切行为上的动机与需求,并掌握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还要时时有觉察,知道哪些是自己的过分要求,哪些是自己需求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孩子天生有着一种控制能力,让我们不自觉地围绕着他转,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在围着他转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付出了全部专注,就能得到很好的回报,出乎意料的结果总是会推翻我们对形势的预判。
不理解和陷入不自知的溺爱,通常会成为我们养育孩子的路上的实情,面对着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生物,我们有没有一种方式能与他们好好相处,又伴他们愉快成长呢?
被誉为幼儿老师的老师的王普华教授在《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中指出,教育必须从回应和要求两个维度来谈。只有要求的教育会让孩子和家长崩溃,使双方陷入痛苦的深渊毫无成效,而只有回应的教育,则会让孩子陷入无度的自我膨胀,无法进行管理。
一、要求要与孩子的年龄和认知匹配
我们说从孩子开始出生时,我们对孩子是没有要求只有回应的。只要孩子健健康康,能吃能睡能玩,大家就非常满足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界的要求会越来越多,不再限于吃饱穿暖的身体需求,他们渴望与人互动,喜欢与人躲猫猫,再大一点后,他们喜欢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对世界的各种充满了好奇。这时候他们就像一个觉醒的机器,总是在一刻不停地探索。
然而,由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未知,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有很多时候是危险的。在大人的认知里,当然是阻止。但很多人忽略了,这正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我们可以阻止孩子危险的举动,但一定要创造更多可供他安全探索的通道。
可是,很多人自以为比孩子聪明,一味地阻止了孩子自我探险的行为,以一切为了孩子好的目的省去了孩子成长路上的弯路,企图用行为的阻止和言语的告诫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但是,我们无一例外的发现,这种做法几乎遭到了所有儿童的反对,他们根本不会听你的,就算你再会讲道理也无用。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在他们不同的年龄段提供不同的成长支持。但是,很多家长认可孩子的成长,却并不愿承认自己孩子的成长。有很多人直到到了老年,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人。
其实孩子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当一个人自己不再成长的时候,是很难理解别人的成长的。父母与孩子成长的不对等,往往造成了这许多的矛盾。
父母适应孩子的成长,要像我们适应四季的变化一样,要针对实际的情况选择寒暖衣物和播种的作物。如果春天过去,夏天悄然来临,已经是酷暑了,你却还执意地穿着春天的棉衣度夏,你认为这可能吗?
但是,在抚育孩子的路上,这种啼笑皆非的荒唐比比皆是。孩子出生时,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你照顾的孩子,但是,孩子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不是一个你在工厂随时需要摆弄才能完成生产流程的物件,你必须去适应他内生生命的成长,而不是他必须靠你随时照顾才能生存的个体。
不成长的父母,一直视孩子为婴儿,对孩子是没有要求的,他们会严重低估孩子的智商,牢牢地控制住已经有了自主能力的孩子。
而有些父母显然是带着很强烈的使命感生下孩子的,在他们还没有生下这个孩子的时候,就设想了千遍万遍这个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当这个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起,他们眼中看到的不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婴儿,而是一个承载了他所有希望和梦想的一个完美化身。当然,在这个婴儿还是个婴儿时,这一切好像完全真实,但是随着这个婴逐渐成长,开始凸显一些个人的特质之后,他们的梦破了:传说中的小天使、小跟班、小棉袄呢?怎么我的小孩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希望把他培养成优秀的什么什么时,他怎么就完全不配合?
我们从来不是完美父母,可往往我们在某一领域做得稍有点成就,就开始责怪我们的孩子不是完美小孩。这时候,你是不是该思考,是不是你的要求太多太高了?你的孩子他仅仅还是一个孩子呀,他的成长还有很多种可能,你怎么就能如此评价自己的小孩: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小孩呢?
现在很多人谈无条件接纳,我认为,无条件接纳也许仅仅适合的就是这类父母。他们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太多,总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无条件接纳确实是他们最应该上的一堂课。
但对绝大多数能正常接受自己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已经出现了溺爱征兆的父母,我们还是不要提无条件接纳的好。否则,人生的准则没有天花板,个人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不过是实行过度膨胀,是自我毁灭罢了。
要求与回应是人成长的两个维度,必须相辅相成,相互克制又相互促进。必须在各个成长阶段针对年龄特性利用好这两点。生命早期,应注重回应,因为这个时期他们相对薄弱,需要靠你的回应来支撑信念。渐渐成长,我们要越来越强调要求,并把要求与回应并举,特别是青春期,要求为主,回应为辅,使他们在这一时期更好塑形。
有些父母非黑即白,在儿童期一概回应,丝毫不提要求,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则一下子被吓到,全改为严厉的要求来镇压孩子。这样的爱子之心让人感动,但不接受孩子的成长,怕失去孩子的行为是值得诟病的。真正的父母之爱,是接受孩子的依赖,更接受孩子的独立,然后以两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做到既相互依靠又相互尊重。
二、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认知,与年龄相匹配
不管是溺爱型的父母还是严厉型的父母,可能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不能觉察自己行为的纰漏。所以我们要跳出自己身份的局限,在一个适当的距离审视孩子的行为和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这就像我们要给一个孩子补课,必须先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对错题归纳总结,看哪些地方是他们的薄弱环节,然后做到有的放矢的讲解,让他彻底吃透这些不太懂的知识点。
我们往往是通过孩子与别人比较,而产生优越和焦虑感,但是,一个别的小孩并不代表一个真正的标准,每个孩子的特长都会有所不同。要想真正了解孩子的状况,还是要与一份大众的标准对比为好。关于孩子各年龄段的身体标准,许多育儿网站都会有,而一些知识标准,学校的测验就会反映出来。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但以最普通的通用标准检验,结论就会客观很多。如孩子的认知水平,两岁要求会认物认人,三年要基本学会表达自己,一年级要求能算加减法,二年级要能掌握简单乘除……
我们不要好高骛远,看别人的孩子英语已达几级,就盲目要孩子学习,全然没有顾到以前根本没有给他丝毫的英语熏陶,这种攀比心理作祟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和自己陷入无力的疲惫中,又得不到好的效果,相反,还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你要他学的东西反感,对你所说的所有话都条件反射的抗拒。
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与他进行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向你希望他迈进的地方一点点地前进。孩子的世界一切都刚开始建立,我们要牵着他们的小手一步步进行试探、练习、深入,切不可看别的孩子会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一点就会。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的孩子会了,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试探与练习才掌握的。
而且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节奏,有的孩子掌握得快,有的孩子掌握得慢,对于孩子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而且知识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学得快也容易忘得快,学得慢但只要学懂了,却是很难被忘掉的。生活经验、学校知识有很多很多,但只要我们学透一两点,也就够用了。有些人看似聪明,学习很多知识,但是用起来并不得心顺手,关键时候还是笨孩子的笨办法起作用。
我们学习一切的知识和本领,都是为了更好地过自己的人生,如果知识和本领只是拿来炫耀,在关键时候派不上用场,那我们要它有什么用?据统计,许多人学钢琴,最后只有2%的人把他拿来当作终身职业,甚至有80%的人长大后不会再摸一下钢琴,如果你的孩子并不喜欢,你只是看别人的孩子在上钢琴课,就一定把你的孩子也送去,这样真的合适吗?
你能肯定你不是虚荣心作崇吗?攀比是一个非常有害的东西,它会破坏孩子们心中的平衡,对自己达不到又不喜欢的东西,他们看到别人拥有就会非常嫉妒,有些孩子还会做出极端的行为。你说,你因为自己的虚荣心把自己的孩子变成那样的一个人,你开心吗?
其实所有残酷的事件都对应着一个浅显的道理,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看透这个浅显的道理,真正的去贯彻它。等到了问题出来后,再去拼命寻求补救的办法,还以为那是一个极高深的道理,但明白过来,才知道它是如此的浅显而又司空见惯,怪就怪在我们之前没有重视它。当我们明白之后再寻到它,才觉得如获至宝。
结语
我们教育好孩子,要从要求和回应上把好这两个度,它们缺一不可。而且要求与回应也时时要与孩子的成长阶段相匹配,从他们的心智发展需要上相辅相成的互相引导,慢慢塑形,使他们最终养成自己的品格。
有很多人说孩子不好带,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准则,在这条未知的路上如盲人摸象,心中的焦虑和踌躇就可想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了回应和要求这两个维度,好好地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这个度,我相信,教育出一个好孩子决不是一件难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