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华语乐坛天后邓丽君曾经出过一张专辑《淡淡幽情》, 专辑12首歌的歌词均取自古代经典诗词,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当时有如此大胆的尝试与突破,可谓空前绝后。就参与作曲及编曲的音乐制作阵容来看,可谓是举全香港、台湾优秀音乐才子之力,刘家昌、梁弘志、谭健常、古月、黄沾、顾嘉辉等,制作阵容异常豪华,已经将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惜的是由于未能赶上那个邓丽君的时代,无法判断这张专辑的社会效应及商业价值,但通过多年后的流行广度比较,这些歌和邓丽君的《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等经典作品还是无法相提并论,从一个歌迷的角度出发,《淡淡幽情》里的词曲搭配与邓丽君的其他音乐作品比较,还是觉得不够自然、流畅。
后来香港一姐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也是走邓丽君的路线,在春晚这样的平台上也没有引起反响。配上新曲的《念奴娇》,由台湾歌星伊能静演唱,更是被批的一无是处。
作为歌手明星通过以经典诗词为载体,融入流行音乐元素,既是一种突破创新有利于自己的宣传推广,更可以借助祖国文化瑰宝力量来拉升自己的艺术层次,作为一种商业推广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但个人绝不赞同和支持这种做法。
经典诗词深受百姓的喜爱,在民间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因为它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意境与强大的气场,今日单薄的流行音乐根本就无法表达其中的内涵、烘托当是的情境,所以说现代的流行音乐去迎合古代诗词,根本就不般配,正所谓“虎女焉能嫁犬子”。
而且中国的传统诗词表达不仅仅是几行字句的咏颂,更是一副副刻画于读者心中的画卷,历历在目,画面感极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中国妇孺皆知的两句诗,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寄托了李白多么深重的思乡情,每名读者脑海中都会呈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思乡画面,高悬的明月,皎洁的月光,惆怅的游子,久违的故乡。
就在这一幅幅印入眼帘的的思乡画卷面前,任何一丝杂音都是对画面美感的破坏,更何况谱曲吟唱。
这种诗词配上流行乐谱的传播方式只会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资本家有利,而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不仅不能起到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反而是矮化了经典的诗词,破坏了诗词自身的美感。
中央电视台曾经举办的火爆一时的《中国诗词大会》,起到了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百姓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但是不知为什么两年过后的今天换成了《经典咏流传》,该节目的形式就是和前面提到的流行歌手以同样的方式,选取大量经典古诗词,通过音乐人谱曲,编排,请当红的流行歌星为传唱人,现场演唱,同时请来诗词专家、流行歌手等进行现场点评,从而达到推广古典诗词的目的。作为国家级的媒体中心,以此种形式推广传统文化经典实在值得商榷。
从邓丽君,到梅艳芳,流行乐坛的一姐做了极大的努力,但是这种流行音乐表达古诗词无法成功的事实仍没有变,所有的古诗词自身的名气与普及程度都要远大于作为流行歌曲传播的广度, 30年来没有人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就像前文中已经提到的,从本质上讲这种音乐形式上的搭配就是不合理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继承并发扬祖宗传下来的经典文化,但不要好心办坏事,更不要去糟蹋千百年积攒的财富。现如今诸多传统文化经典都被今天的资本市场严重的损害,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著作为题材的电影、电视、网剧,已有无数个版本被搬上电视或荧幕,内容绝大多数偏离原著,甚至极度被夸大、恶搞。这些现象都值得我辈思考甚至警惕。不要让这一代的孩子长大成家后教育后代:孙悟空是有女朋友的,诸葛亮是会武术的,明月几时有是这样唱的……
我们恶搞的是不是过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