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打开微博,受到好多@,满心疑惑地打开,发现好多小可爱在《长安十二时辰》的演员——热依扎的微博下喊我来看一条微博,是热依扎推荐了《我抗》这本书。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出版以后,很多很多的感动,其实都是这些温暖的陌生人给予我的。

之前,也陆续收到了一些网友的评价和反馈。有感谢,有咨询,有鼓励,有温情,但也不乏质疑,诋毁,谩骂。
后来慢慢释怀和宽解,觉得人越长大,就应该越柔软,学会包容阴暗和误解,也是一种修炼。
不过起初时,确实因此遭受不小打击,打开私信看到“矫情”“营销”“恶心”等字眼,会禁不住泪洒当场。渐渐的,面对很多莫由来的指控,也瞬间理解了像热依扎一般的明星们被造谣被污蔑时的心情,多少明白了他们被舆论商业化操控时的无助和无奈。
说来也巧,我开始了解热依扎,恰巧是因为前几天晚上,热依扎承认自己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她晒出自己抑郁症的诊断书,配文写道:“不论说甚么,我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和细小的气力,去帮助和我已经是一样痛苦的人。对我而言这可能是作为一个所谓公家人物的义务吧。”
公众人物被曝患有抑郁,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崔永元,马薇薇,韩红,陈坤都曾受到抑郁症困扰;张国荣,乔任梁甚至因此被剥夺了生命。
“抑郁症”几乎成为“明星病”的代名词。但同时我们悲哀的发现,哪怕明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也没能激发大众对抑郁足够科学的认知。
“抑郁”依旧是吃瓜群众们茶余饭后的八卦话题,一旦某个公众人物与抑郁扯上关系,首先出现的,就是“炒作”和“卖惨”的呼声。
在这个娱乐致死的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短暂的刺激,放弃了深刻的思考,更倾向用娱乐化去解读这一现象,因此,明星得抑郁的新闻一经曝出,“卖人设,博同情”的舆论会成为主流之一。
且不论这对身患抑郁的明星是残忍的二次伤害,从社会意义角度讲,群众出自猎奇对明星抑郁的讨论和关注,除了提高抑郁症本身在人们视野中的曝光度,几乎是没有其它现实意义的。
因为人们只会关心这个明星“是不是真的抑郁?”“他为什么会得抑郁?”“是不是受到了情伤? ”等娱乐型问题,却很难去思考“抑郁的发病机制究竟是什么?”“中国有多少普通的抑郁人口?”“他们如何获得科学有效的治疗?”等深层次问题。
而部分媒体为了赚取流量一味迎合市场口味,铺天盖地地借此剖析该明星私生活隐私,以满足人们的低级趣味。
真相往往是冷静、直白、无趣的,人们不关心真相,他们只想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有些人执着地呆在山脚,不仅是因为一次一次的挫折让他们无法再向上攀升,还因为他们想亲眼看着别人从山顶跌落,以这种不幸作为自己幸灾乐祸的素材,从而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软弱。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明星抑郁这样的新闻不过半天,就会被新的八卦和热点所替代和埋没,“抑郁症”依旧是大家“最熟悉的陌生病”。———结局就是,大多数人都听过这三个字,却根本不懂这三个字说明了什么、意味着什么。思维固化让他们始终对抑郁存在偏见和曲解,追求娱乐的本能使他们难以探究“抑郁症”的真正含义。
热依扎从帮助患者的角度,曝出自己患有抑郁症的事实,是让人欣慰和感动的。作为公众人物,她无疑需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我愿意为了这帮群体让更多人真正认识到这个病症给当代人带来的痛苦。”——希望有更多公众人物能像热依扎一样,引导人们去关注抑郁症本身,从而为抑郁症群体正名。
希望人们有一天听到抑郁症,不是说“明星病”“真矫情”“卖人设”,而是内心柔软地说一声:“别怕,我在你身边,我陪着你慢慢好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