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一位园林设计专业出生90后宝妈,爱文字,爱讲故事,爱手工,爱慢生活的非"标准"90后,五年前,叛逆出传统的教师家庭,为探索真正好的教育,投身2~7岁幼儿的自然教育,幼儿一线工作者。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针对2~7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行为偏差时,讲述的故事,为帮助孩子能够用他们"听的懂"的方式去理解我们成人想要告诉他们的道理,收录在这本文集里的故事会是我在班上观察到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创编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由实际真实的案例改编而成,会是我根据孩子们吸收的状况和效果反复修改的成果。所以收录的每一则故事都具有很高的可执行性,如果家里有一个让你头疼的“熊孩子”,不妨试试这些温暖的治疗故事吧!《亲爱的故事》——简介
《亲爱的故事》
这已经是第三次小co妈妈把他从园里偷偷藏回去的东西交到我手上了,脸上露出局促又尴尬的笑容。
“我告诉他很多遍,不要带幼儿园的东西回家,偷东西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我注意到她用了“偷”这个字。无奈中带着一丝苦恼。
“不光是幼儿园,到朋友家里去看到喜欢的也会偷回来”
我意识到孩子三岁前与妈妈相处的一些经历让一些曾经内化的遗留问题开始展露出来。
一些内心没有被满足的孩子,就会像小co一样有这样偷拿东西的行为表现,不可抑制的占有欲就如同很多人成年后有疯狂的购物欲一样,都是为了弥补童年内心的缺失。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能够怀着更加宽容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幼儿工作者最基础的素养,
我首先告诉妈妈,不要用“偷”的标签将幼小的孩子钉死在道德问题的十字架上,有的时候小小孩并不能理解这个道德概念。但是他会通过你指责他的语气和神态,明白他干了一件非常非常坏的事,但是如果这种暗示长此以往下去就会让他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坏”孩子。
这当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这个年龄的孩子,也许他只是觉得他非常喜欢那个东西,就忍不住拿走了它而已,但是并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这样生气。
成人与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是绝然不同的,但是我们常常用自己的世界观去评判孩子,给他安上沉重的枷锁。
然后我跟妈妈说,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喜欢这个玩具(园里所有的玩具都是老师用天然的材料制作的),明天到我这里告诉我,我会送一件一样的给他,可以不必要拿幼儿园的,那是留给大家一起分享的玩具。
这是示范,让孩子明白,想要的东西可以表达出来,用另一种方法也同样能够得到。
但同样也需要让孩子明白,我们并不鼓励偷偷拿的这种行为。如何要让孩子能够理解我们意思的前提下也不伤害他的内心,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每个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乃至像我们成人,通过读书,看电视,看电影,也多数喜欢有情节的内容。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治疗故事不同于寓言故事。它教育的道理更加隐晦,会用更加柔和梦幻的方式让孩子获取故事当中或勇敢,或坚强,或诚实的品质,更加适合小小孩的需求。
越是个性化的治疗故事,对于不同孩子的行为问题,针对性越强,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的效果就越好。
很快我就以孩子的身上所呈现的小老虎般勇敢,力量的特质为原型,创编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我分享给孩子的妈妈,让她跟我一起重复地讲给孩子听。大约两三个星期的时间,每天都是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带给他。有人会说,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不会厌倦吗?反复听一个故事首先会觉得厌倦的其实是大人,并非是孩子。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总是期望你能用更加曲折生动的故事去吸引他的时候,也许作为爸爸或者妈妈的你就要真正反思一下,也许你所讲的故事的对于孩子来说,就仅仅只是一个快餐式的故事而已,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场景。但过眼就忘,这对于小小孩儿来说,就像加了各种调味料的重口味大餐,好吃,却并不那么健康。
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 真正好的故事不一定曲折离奇,只要温暖简单易懂就好,每天重复带给孩子,那一定会很好地滋养到他,直到这个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和当中好的品质能够好好沉浸到孩子的身体里,被孩子能够自然地呼出来。
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成人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故事情节,就觉得孩子会厌倦。要知道孩子真正理解一个故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经过他自己反复的理解,咀嚼,渗透,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慢慢影响到他的行为。这就是治疗故事作用的原理。
渐渐地,我们所期待的改变也在悄悄发生。直到小co有一天会主动告诉我,老师,我好喜欢你做的小精灵,你可以送一个给我吗?
有的时候,期待孩子一个表面上敷衍的认错,不如多一点耐心去引导他发自内心的改变。
其实孩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群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去帮助到他们。市面上那么多教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方式,有时候都不一定一个温暖的故事的效果来的容易。
有温度的故事一定比一大堆冰冷冷的道理更加能让孩子接受与喜爱。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希望被自己的父母朋友永远接纳的,即使是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
严厉的指责让孩子低下头的同时,也是将他推向你的对立面。因为这个时候,在情感上,他是不被接纳的。
而一个美好的治疗故事能在与孩子建立美好的情感链接的同时,也能够让他静下心去倾听你真正想让他明白的道理。
为人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行差踏错,所谓易疏不易堵。正确的引导很重要,方式其实更加重要。
这些有温度的故事是所有我生命遇到的孩子们给予我的启发和灵感创编而成的,是我亲自为他们的成长送上的礼物,同时分享出来,也希望它能有一天成为更多孩子的枕边故事,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