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看书这件事看的很平常,自以为很轻松很简单,当我真正想有目的地去看书的时候才发现,阅读真不是一件简单事。尤其是带有目的去看书。
上周想为一本育儿书写书评,写了个开头怎么也写不下去了。为了不想写一些没有知觉和感情的文字,只好暂时放下。最近两个月也在看书,从8、9本到10多本,再到这个月22本书单。说实话,目前还没有明显感觉到变化的。
因为书看的杂乱,看完一本当时印象还深刻,但想写下点东西来,又觉得泛泛而谈,拾人牙惠。写不出什么有深度和思考的内容来。
只能凌乱的看,原来的初衷是想练习阅读的速度。如今看来,回想去年这个时候,我也在看书。现在能想起来的只剩下书名了。书中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全然消失的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月亮与六便士》昨天读完了,花了一天半时间,从阅读速度上算完成任务了,但仅仅存在我脑子里的是一些小说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表达内涵。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收获。哪怕是一篇读后感都懒的去写了。当然也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
昨天下午开始读《精进2》,读第二本比第一本《精进》有点感觉。第一本现在也想不起书中要传递的思想价值了。

在《精进2》读到了"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
层次思维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从你熟悉的层次上跳脱出来,进入更小或更大的层次。
采铜老师专门分一小节来讲读书如何有效《读书需要“组合拳”》。
读书为何没效果?
1、一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体系的内容,但要了解一本书之上的更高的那个层次。却是零碎的、散乱的、不成体系的。
2、我们读书没有脉络可循,看过的书与书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关系很弱。从书中得到的知识和见解无法串联起来,也无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这样的读书是散珠式阅读,容易散落,丢失。
3、读书不是随便拿起一本就读,而是要思考怎样搭建起一个合理的“阅读超系统”
4、构建阅读超系统,最简易的操作是,找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来读。因为只读一本了解的东西不够深,书中的内容又无法完全理解。好比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读作者的多部作品,就像拼图一样,能拼出冰山的大致轮廓。此时如果再回头来看单一本书,可能会发现当初书中没有读懂的部分已经应刃而解了。
5、所以,读书不要一本一本读,最好是一串串的读。
采铜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也很认同,有点类似主题阅读又不是,主题阅读是针对某一类书籍的不同作者。而采铜老师的“读书组合拳”是要求读一个作者的多部作品,以此来了解作者这个知识体系的全貌。在自己脑中也搭建出一个系统来。
这样知识的储存量就会大而深,好比一口井,蓄水量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源源不断的写出有价值的内容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