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冬,气温骤降,很多人都没能抵抗住流感的侵袭,感冒打针的很多,家门口诊所的病号都快排到大门外了。
我家大宝二宝先后中招。
我们家的传统是小毛病,能不吃药就不吃药,更杜绝打针,但这需要悉心照料,要不高烧不退,对身体的损伤特别大。所以那几天,每天夜里我都要起床好几次,挨个去试他俩的体温,超过38度就开始各种物理降温的措施,温毛巾擦身、酒精搓手等,直到温度慢慢降下来,我才能去眯一会。
白天的时候,在吃上就要多下功夫。清淡为主还要兼顾营养全面,虽然不是米其林五星级大厨,但是我的功夫却一点没少下,自己都想给自己颁发优秀妈妈奖了。
大宝二宝好了,我却光荣的入了坑,也没逃过流感的魔爪。大宝二宝嘱咐我,妈妈多喝水。说实话,我感动的眼泪都快出来了。没白疼,知道关心妈妈了。
图片来自网络
我感冒第二天,症状最重的时候,我妈给我打电话了。你知道,人越是在难受脆弱的时候越是在最亲的人面前不加掩饰,我本来也没那么脆弱,但是我告诉妈妈我感冒的时候,声音虚弱到连自己都觉得夸张。
电话那边的妈妈一叠声的说,多喝水、去吃药、多穿衣服、该请假请假、自己别做饭了。
第二天一早,还不到七点,我妈就来敲我家门了。
你爸说你自己大大咧咧,不知道照顾自己,非让我来看看。
这种药是咱家小区王大夫给配的方子,对这次的感冒效果很好,一天三次,一次一包,你吃试试。
那天是大寒前一天,特别冷,我妈还有类风湿的毛病,冬天早起对她是痛苦的事。
我对把自己感冒的事情告诉她的行为深深自责。
更让我内疚的是,后来我才知道,我妈来我家的时候,我爸已经感冒吃了一周的药,非但没好,连带着咳嗽还越来越重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好利索,好了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带孩子去吃饭。
我的内疚就在妈妈家一顿胡吃海喝后被抛到九霄云外。
这感觉让我想起网络上很多鸡汤文,提到孝敬父母这个主题时往往都把情绪往低了带,文章看完就扎心,好像自己对父母的所作所为足够下十八层地狱。起初我也容易被带跑,也会深深自责,应景似的给父母打个温馨电话,但过不了几天,鸡汤功效消失,生活也就恢复过往了。
媒体经常报道很多儿女孝顺父母的事,却很少报道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这背后其实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大众认为父母养育儿女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难,都是理所当然的,既然你生了他,就要对他负责。而子女呢,长大了,不啃老,不打骂爹娘,娶妻生子能和父母在同一个屋檐下和睦相处就是好孩子。要是再能时不时带父母旅旅游,逢年过节带父母吃顿好的,或是隔三差五能给父母打盆洗脚水,那绝对是父母和亲朋眼中的大孝子,弄不好还能上微博热搜,入选社区文明家庭。
今天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说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快乐的,因为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能带来新的变化;而侍奉老人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老人日益衰老,不仅没有新意,感受到的还是消亡。
想想不无道理,但又好像过于片面和对生养与孝亲的理性化了。生儿育女与孝敬双亲是一段话,一个定义,一种观点就可以概括和定性的吗?显然不是,它是一种感觉,一种感情,一种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
我觉得养育孩子,好像自己的生命重新走一遍一样。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小时候是没什么印象的,故事都来自父母的描述,所以我们充满了对自己小时候的好奇,越好奇越想探秘,越想感触。所以,我们对孩子,不仅仅是爱孩子本身,更多时候我们把孩子当成自己一样,有谁对自己不掏心掏肺的好呢?
父母老了,换孩子养老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他知道这是一种义务,但是这义务却无法自动自发。更何况,这个时候父母老去的是身体,是步履蹒跚,他们的内心却还一直保有对孩子掏心掏肺付出的热情。他们是不希望麻烦儿女的,如若可能,他们希望直到百年还能是儿女的支持和靠山。
历史上很多大的灾难过后,我们总是能看到很多父母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根本不用思考就选择张开双臂去护住身边的儿女,但很少能看到成年以后的孩子还能舍命去救自己的父母,验证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悟到很多东西。就像“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两种养就永远也划不了等号。父母养小能付出十分,子女养老能付出六分就不错了。很多人会觉得亏欠自己的父母,对父母没有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尽心尽责,也有很多父母在孩子不争气时觉得委屈,认为自己的付出打了水漂,孩子辜负了自己的付出。这都大可不必,事事有轮回,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轮回中的一种重复。做好当下自己角色的事,足矣。当然,如果连当下都做不到,那真的就会遭万众谴责,众人唾弃了。
养孩子十分,养父母六分,无愧于心就是刚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