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离骚》-屈原

作者: 岁聿其莫 | 来源:发表于2021-04-18 19:18 被阅读0次

    十天读完《离骚》,看了《屈原列传》。说实话生僻字一大堆,我这个语文渣,读的相当艰辛。今天问老公,你高中背过《离骚》吗?他竟然背过,说是有要求,我跟他是同省的,他要求过,我学校不会没要求,但我确实是一点印象也没有。

    可想而知,我当时语文有多渣。那时候语文,英语是我最头疼的。每次作文800字生拉硬拽,英语逢考试必腿疼,紧张的!现今可好,来到说英语的国家,读《离骚》,真是世事难测啊。

    这次读,我也没想背诵,到了我这个年纪没必要硬性背诵,再说在这儿说汉语的都不多,再拽个文言文,还想不想找个人聊天了。我主要想去了解屈原这个人,理解《离骚》讲了个什么事情。

    不读不知道,读过之后,只能惊叹鬼才,还有他的纠结、无奈,彷徨,坚持,自尊,自爱和那颗对故土赤诚一片的心。在此浅谈一下这个两千多年前孤独的灵魂吧。

    屈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屈、景,昭姓皆为王族宗氏,这也符合他自述的出生就有内美,古时出身阶层确实很重要。上层社会必然带来良好的教育环境,屈原又自主重修己德。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他的形象已经立起来,可以说谦谦公子,贵族子弟,就是上天眷顾的那类人。

    所以他的前半生一帆风顺,少年时期崭露头角,青年时期大约20出头,就已经做到左徒职位,仅次于令尹,他不仅有内美,还善辞令,对内辅佐君主,对外接见使臣。风光无限,他也曾志得意满,以为此生得辅明君,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触手可及。

    但世事如棋日日新,人都会变,事情发展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时的楚国采取合纵对抗秦国,而秦国也没坐以待毙,任用张仪游说各国连横。本来楚怀王脑子挺清醒的,却被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的偏离了最初的方向,屈原作为合纵的坚定支持者必然被疏远。

    年近三十岁的屈原,此时第一次感觉到了命运的捉弄,渐渐地满朝文武都同流合污,只有他鸷鸟不群,但他仍然清醒如初,说出他的坚持: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最初的屈原真的抱怨过,怨恨众芳已经变质,就连自己亲手栽种的也一样。他为楚国悲呼,为自己悲哀。

    不能容忍自己追逐其内,他能选择的只有自疏,主动远离这污浊的世界,继续修饰自己的德行。当他刚直的退出时,却也引来了家人的不理解,为什么这样选择,大约当时的屈原也受到了家族的压力,古时家族荣辱也是浓重一笔。

    此时屈原的孤独已经没人可以诉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泣不成声,哀生不逢时。可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修身养德,他还是不后悔,他要去问天问地,再次求索,来证明自己。现实是几盆冷水浇下来,他在孤独中奋力求索,却仍不得上天眷顾。

    在他下求美女之时,他已经告诉自己是最后一次,他把姿态放到最低,以求能有转机。但现实无情的摆在他的面前,心头之火一点一点的暗淡,直至熄灭,只剩下一片灰烬。而这灰烬仍有余温,那余温便是能不能他投,去周游列国以求实现自己的抱负。

    借着最后的余温,他占卜,问神,犹豫踌躇中,理性分析利弊,得出他该走的路是他投,他给自己找了一万个理由说服了自己,其实做出一个决定需要找那么多理由之时就已经代表了不是他心之所向,就算去做也是违心的。

    这一点他很快就明白了,出发没有多久,只因为那回头一瞥故土的山河,仅仅一瞬间就做出了停止前进的决定。远离故土,非他所愿,他宁愿画地为牢,孤独的被困在这个他热爱的国家。这不是他的选择,是他不需要思考的最低的底线。

    最终他确实做到了,坚守这一份底线,做了千古以来一个最孤独的楚国游魂,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今时今世仍然让我们牢牢的铭记着。我想屈原如果没有这千般纠结,万般无奈,忙于政务一生也作不出这千古辞令。

    不经刻骨痛,哪来见事明,孤独、苦痛伴随着思考,自古以来都是。忙字一拆为二即为心亡。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人生间隙多多思考才能保留最初的这颗心。我不想要极致的孤独,只想无论何时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寂静天空,在那里,没有任何人,只有自己跟自己对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离骚》-屈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tu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