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算是典型的寒门子弟了。小时候的刘邦非常顽皮,不爱干农活,四处游手好闲。已到中年的刘邦,才考公务员当上沛县泗水亭长,放到现在相当于镇级干部。
刘邦的阅历不高,35岁的他见过最大的官就是县官。但是刘邦的志向却很高,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上了秦始皇浩荡的车马仪仗,目睹了坐在豪华车队上威风八面的秦始皇。刘邦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感慨至极地说了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抒发了满腔的豪情壮志,还有不甘平凡的心。可见刘邦虽人到中年,一事无成,但尘封在内心的远大志向并未被岁月消磨殆尽,在见到威风凛凛的秦始皇时,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刘邦一生中最大的敌人,项羽也曾说过这样的话。
年轻的项羽,站在人群中同样看到了,声势浩荡的秦始皇东巡。忍不住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可见项羽同样志存高远。对比两句话,就会发现,刘邦倾向于成熟稳重的大叔,在对成功者的崇敬和追求。而项羽,则更像是年少轻狂的少年,对一个成功者的不屑,认为凭我的本事可以轻易达到。
下面且看两人的实力对比。
项羽出身名将之后,显赫家世,拥有大量人脉和资源。
刘邦出生于寒门子弟,人到中年一事无成,更别说什么人脉和资源。
项羽天生神力能扛大鼎,晓通军事一生打过70多场战役无一败绩。
刘邦手无缚鸡之力,汉朝天下没一座城池是他打下的。
项羽杀宋义渡河救赵,只有25岁。著名的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时,也才26岁。可谓少年得志。
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 (35岁 ),结婚晚 (37岁 ),生子晚 (40岁 ),起兵晚 (47岁 ),做皇帝晚 (54岁 ),他可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楚汉之争前,项羽40万人马,刘邦10万人马。
两人的实力,放在游戏里可真是一个王者,另一个青铜。一个装备爆表,一个连装备都凑不齐。这实力差距稳稳的吊打啊。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却输给了一个农民出身的中年大叔。
从门第来看,两人可是有着天壤之别。那可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可是历史摆在眼前,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两个人的结局呢?
其实啊,项羽和刘邦两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生经历。
项羽从小到大都太过于耀眼,太过于优秀,一切都太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从小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顺境还好,一路高歌猛进,越战越勇。一旦到了逆境,就会不知所措,无计可施。失败后,很可能消沉,甚至一蹶不振。
还有在顺境中长大的人,一般都刚愎自用,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心智单纯没有心机。在《鸿门宴》中,范增数次示意项羽,刺杀刘邦,项羽自以为是,以为刘邦是诚心臣服,即使刘邦他日谋反,也不会是他的对手。因此项羽不愿背负不仁的罪名杀害刘邦。
而刘邦起兵之时,就已经47岁了。足足比项羽多了二十年的人生经历。身处社会底层的刘邦,经过了太多的人情冷暖,见过了太多则人心险恶。他洞悉人心,分辨是非。早已变成了油腻的老油条。
刘邦一路坎坷,从起兵之日起,就经常打败仗。楚汉相争,更是经常被项羽打得抱头鼠窜。特别是楚汉彭城大战,项羽打得刘邦丢妻弃子,父母老婆都成了俘虏。刘邦自己一路狂奔,被楚军几乎追得穷途末路。但每次的失利后,刘邦都能卷土重来。一路在摸爬滚打,坎坎坷坷中成长。
刘邦懂得识别人心,能留住人才,更善于利用人才。张良,萧何,韩信,这些都是他最为依仗的手下。他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直译过来就是我该怎么办呢?
而项羽人生阅历不多,刚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用。在面对他人生第一次重大失败——垓下之围。他宁愿用天要亡我安慰自己,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他选择的是乌江自刎,而不是转土重来。
一个人的成功因素,门第不是首要因素,你在岁月中磨炼出来的本领才是。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感谢图片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欢迎大家加入专题:岁月拾遗我们一起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