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朋友说,他购买了大量的听书音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戴着耳塞听书。一个音频就是一本书的讲解,时长一般约为20到25分钟。他说正好与他上下班路上所需的单程时间基本吻合,这样他便可以做到上班路上听1本书,下班路上听1本书。算下来,一天2本书,一周加上周末约有12本书,一个月就是48本书,一年就是576本书。
这似乎是惊人的!
但要知道,听书只是大概了解一本书的整体框架和核心内容,所能获得的仅仅是读一本书的前端收获,即初步的知道、理解,而其中的各种细节、接下来的为什么、怎么做、如何与自己产生连接等等这些并没有。
所以网上有人说,听书相当于嚼别人嚼过的甘蔗,吃别人喂过来的流食.
有一定道理,但同时也是失之偏颇的。我们仔细想想,每一本书就算是自己去阅读,那这本书不也是别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的吗?要按照这个逻辑,阅读本身就是在嚼别人嚼过的甘蔗,吃别人喂过来的流食。不是吗?
话说回来,付费听书倒是让我想起古代的说书先生。那时书很少,民间很多时候就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来传播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说书先生,他可是当时重要的传播媒介。后来很大程度上,“神话”、“传说”等这些字眼也因此应运而生。
我对付费听书是双手欢迎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但为什么要欢迎呢?是因为听书让阅读更便捷吗?还是因为满足了自身对阅读的渴望?还是为了听而听,觉得这样的自己是不但学习进步的呢?
于我来说,听书本身与阅读有着天壤之别。听书给大部分听者所能呈现的是广度而非深度。一本书用20来分钟讲解出来,多半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它是抽丝剥茧、高度浓缩后的产物。
如果听完一本书后认真地做了笔记,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然后展开行动;或者更进一步,听完一本书后觉得这本书不错,直接把这本书买来进行阅读,读时深入思考,思考后再与自己产生连接,展开行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先前提及的那位朋友说一年能听近600本书,这给我们一种一年读了近600本书的错觉,其实只是听了近600本书而已,这是有本质差异的。听书为我们大多人所能带来的,是视野的开阔和灵感的启发,其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没什么不好。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定位,我们在听书的道路上目标可以更明确。我们可以不抱一年攻下几百本书的幻想,而是实事求是地利用听书去探索各种可能。
Lifecrafter 出品(点击关注)
持续原创,将反思融入日常,和我一起,精进生活,探索财务与精神自由。
如果觉得不错,伸出您的手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