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演员哭的太用力,把自己哭变形这件事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现在的演员都不会好看的哭了,有颜任性,哭得不好看了,不仅仅流量,甚至一些成名的演员都会将自己哭到五官挪位,表情夸张的地步。
是何原因呢?难道真的是像粉丝们抗辩的那样,是演技好,用心认真敬业到不顾形象的地步吗?
我并不是专业的,只是从我自己观剧的角度分析一下。
有一种哭,现在很常见,粉丝们大多觉得敬业的就是这种:也就是全身用力型。这种类型往往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哭得很累,精疲力竭,表情很用力,全身肌肉也用力到紧绷的地步,下来以后演员也往往自述“体力透支了”“全身无力”。
不过这真的是演技好吗?真的是用心敬业吗?
未必!
这其实是对于情绪没有准备到位造成的。人物情绪到了,演员情绪没到,哭不出来(也包括其他情绪表现不出来,比如笑、怒、惊恐等),没有眼泪,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面部表情来将情绪挤出来,有时,光用表情力量还不够,就要调动全身更多的肌肉,甚至要借助声音辅助,比如说嘶吼,这个时候眼泪才会猛然爆出来。这种表演典型的哭戏就是,眼泪会在面部表情夸张到一定极值的时候,涌出来,仔细观察,真有一种“挤”的感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象小孩子那种任性哭闹,潜意识里自己并不需要或者不想哭,但又必须哭闹起来,就夸张的大喊大叫一阵子,发出哭喊的声音,带动自己启动这种情绪,最终将眼泪挤出来。这种表演方式,外在感觉会很用力,面部表情彻底失去管理,显得夸张甚至狰狞扭曲,肌肉用力过度还会使得面部皮肤发红,肌肉张力过大,全身紧绷,双手有时呈现攥拳的样子。这是辅助完成情绪表达的结果。(当然,如果降低标准,这种确实要比借助眼药水才能完成哭戏要敬业得多)
哭,不是不能夸张,不是不能嘶吼,但真是情绪完全自然到位流畅的流露出来时,即便是戏外的普通人也有基本的情绪管理的,不是那种完全彻底的用力扭曲,而真正痛极的嘶吼是顺畅自然的,不是这种,这种嘶吼极为用力,通常称作咆哮,甚至更大声。
还有一种表情失控的哭,确实是演员情绪完全到位了哭的。那种哭,就好象那个千颂伊说的那样,眼泪鼻涕“啪”一下子都涌出来,甚至会在情绪到极点时哭得肝肠寸断,情绪感染力非常强,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直到戏播出很多年以后还会津津乐道反复回味。这种哭,无论是小哭还是大哭,往往情绪疏泄的十分痛快酣畅,表达炽烈,通常成为敬业认真入戏的标志,but,还是那个词:未必!情绪演到位了,演员的任务呢?丢了!痛哭流涕,疏泄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人物的情感展露!就好象在说:我很难过,我很痛苦,痛不欲生,伤心欲绝了!但,并不是这个人物,而是演员自己。观众会感觉到演员很难过,演员到这个位置情绪到极点了,非常共情演员的情绪,会跟着演员的情绪走,但,没有完全共情到角色本身。也就是说,演员把自己的任务忘了,演员的任务是演绎角色,而不是自己的情感表达。这个比较复杂,以后我有时间会慢慢聊一聊我的看法。在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演员的至高任务是演绎角色,不能只顾自己的情感表达,艺术表现,角色始终是第一位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辅助于角色的创作,并且只能辅助于角色创作,这才是表演的关键吧。
丢了基本任务,无论如何也不是完全的敬业,更不是演技高超。
当然,还有一种哭,或者一种情感的表演模式,是完全只顾了技巧,只顾了自己的艺术展现,拼命展现自己的艺术理念艺术创作,也是本末倒置了。
另外呢,还有一种完成任务式表演。不仅仅是哭,也包括恐惧、惊慌、愤怒、大喜等激烈情绪,都能看出来,日常化表演呈现程序化的感觉。这种情况,在童星出身的演员当中较多见,或者灵气很高的演员,也会出现。只要仔细看,就能感觉出来,那种完成任务型的特征。小时候,大家会觉得,这样的孩子灵气高,会演戏,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能跟着大人的戏走,一点不跑戏,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形成了固定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表演方式。灵气高的天赋高的人也是这样,刚开始几部戏,大家觉得“哎呀真好,真会演戏!”“哭简直自来水,想怎么哭怎么哭!”等等等等。人,都是有惰性的,能偷懒时就会偷懒,形成模式,比较省事,就开始情景化表演,需要哭,就哭,需要笑就笑,冷笑就冷笑,开心笑就开心笑,哭,喜极而泣没问题立刻喜极而泣,伤心痛哭,没关系马上安排……他们一开始往往演戏不累,走戏舒服,慢慢固定成为模式。时间久了,观众也看得出来,是在表演哭、表演笑、表演恐惧等,或者说,无论什么人物,只要是伤心痛哭、喜极而泣或者冷笑、开心笑,这些演员表情都一样,没有区别,没有根据人物变化。不是说没有人给机会,给了机会,这样的演员也照样表情演成一个模子,程式化了。角色,基本丢了,就剩技巧了,灵气、天赋,耗尽的时候,或者,人物本身层次深刻丰富的时候,这样的演员就让人感觉“江郎才尽”。
演员,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职业呢?
应该是不断向自己的角色学习的职业!
就以这个哭戏而言,我小时候,曾经现场在话剧舞台上看到过很好的哭,比如现在的老戏骨,《楚汉传奇》里出演赵高的许文广,年轻时出演话剧《马骏就义》里的马骏,在面对祖国遭受不平等条约欺辱、国家和人民苦难深重的时候,心中悲愤交加,情绪很激烈吧?他,却是泪盈于睫,情绪感染力十分到位共情,所有观众都共情于革命烈士马骏,而不是许文广。还有,现在的妈妈专业户,杜宁林,年轻时出演话剧《特别记者》悲痛已极的哭,也是有收敛的,眼中蓄满了泪,久久才落下……真的很美,很有感染力。更不要说,那些老艺术家们出演的各种经典话剧了,比如老人艺的茶馆,比如,上海人艺焦晃先生主演的莎士比亚戏剧……
可能也有人会说,这是话剧呀,他们演了很多场了,人物情绪驾轻就熟。
其实电视剧也一样,还是那句话,演员的至高任务是什么?真正的好演员,敬业、认真、戏比天大的好演员,是完全不会丢的,演员的至高任务是角色,将角色完全展现出来,演技、戏剧艺术门类、艺术表现方法,都是服务于这个至高任务的!
前面提到的许文广、杜宁林,现在可能还能找到他们年轻时的作品,还有现在的作品,你们会发现,他们始终都记得自己的至高任务,自从做演员开始,到今天,永远角色第一!
还有,我最喜欢的演员曹卫宇,现在还能在网上找到他不少年轻时的作品,比如比较冷门的《二分之一谋杀案》、《金锁记》,到现在还是热门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他饰演保护梅湘南的记者郑同)等,每个人物的哭和笑等情绪表演都是不同的,甚至可能我们看来觉得是细微的差别,比如《二分之一谋杀案》的纪海涛是双性人,儿时是女孩,青少年以后自己选择成为男孩,他的表演就带有一种不经意的细致柔美,而郑同就带有一种很强的正气和执着。他最近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有《楚汉传奇》里的章邯大将军、《我们的生活比蜜甜》里的白中华教授、《海上牧云记》里的穆如槊大将军,当然,《怒晴湘西》里的军阀罗老歪我也超爱的,最近的是《前行者》中的老吴。就哭戏而言,他始终记得自己的任务,始终记得自己在演的人物是谁,有什么特征,举个例子:罗老歪,在最后即将被背叛自己的部下小杨子杀害的时候,情绪已经达到高潮的顶点,嬉笑怒骂的哭着时候,他也记得,这是罗老歪在哭,不仅仅是匪气十足,而且罗老歪还有一只眼睛是刚瞎的,所以,他只有一只眼睛流泪;再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前行者》里的老吴,就只说一段哭戏做例子,老吴是一个肺病患者,气息很弱,这是一个,还有,处在危险的潜伏状态,咳嗽都不敢大声,所以,虽然,终于知道自己带进党组织的马天目是清白的,长时间处在怀疑马天目的压抑情绪终于得到释放,情绪应该可以激动到极点,但他还是记得老吴这个角色的特征,哭的很激动也很压抑,没有大声哭出来,但这个哭,感染力却直达荧屏之外。
所以,哭变形,哭相好不好看,美不美,始终与演员是否记得自己的至高任务有关,这是演员对于角色的尊重、对于观众的尊重,说到底,对于自己的尊重,是不是真的全身心,有关。
今儿就聊这么多,欢迎大家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