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陈锡文代表谈一谈:判断乡村情况要靠科学统计也要靠返乡故事
两会召开在即,想起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农办原主任陈锡文的一篇文章。文章是2018年3月南方都市报的采访稿(虽然不知道为啥18年的文章又被今年2月翻出来了),主要内容是对乡村振兴以及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表达观点。文章主体内容并无不妥,但陈代表说不应该根据乡村返乡故事来判断乡村情况,而是要从科学统计来判断乡村情况并附上相关统计数据的内容笔者并不赞同。
先从统计说起。陈代表在文中说“空心化”,判断的标准是一年一户用电量不超过20度,这样计算下来农村房屋空置率只有14%,跟小城市差不多,所以空心化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据笔者的经验以及文章后面大量网友的评论,20度电放在现在的乡村只需要“春节七天乐”轻轻松松就能达标,广袤乡村外出劳动力春节回家乐上个十天半个月就从空置率中被剔除出去了,但是这些人明明也只有在春节时候才回来一次,这样的数据支撑难道说科学吗?对于科学统计来判断乡村情况毫无以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统计数据和标准的科学划定是值得商榷的重要环节。
再说返乡故事。陈代表说我国有3万多个乡镇、60万个村民委员会、317万个自然村,返乡故事反应的只是个例,完整的乡村情况是无法用返乡故事来体现的。但其实,返乡故事和统计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统计是从样本到总体,很多抽样调查的样本也就几万个,再经过数据清洗,有效样本还要再少一些,然后来推测总体。而返乡故事也是从样本到总体,相比统计来说,只要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写,持续写,样本数量可以远远超过统计抽样,因为统计抽样还有费用预算的约束。数量足够庞大的返乡故事绝对是比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和全面的情况调查。
还需要指出的是,统计是科学,返乡故事也是科学,返乡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简略的田野调查,而田野调查正是社会学普遍运用的科学方法。著名的《江村经济》不就是在费孝通先生返乡故事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吗?而且略微熟悉数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统计都是在无限的逼近真相,这个逼近程度还跟统计方法、统计员的素质、统计相关利益主体的渗透息息相关,近几年出现的东北地区统计数据大规模造假就说明了数据并不能完成依赖。
返乡故事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上意义有限,后续的科学利用才能将其效果发挥的更好。比如让更多的不同地区乡村的返乡人参与进来,持续坚持数年数十年的撰写,然后汇总到相关部门,从中提炼普遍性和特殊性,再基于不同地区进行横向对比,基于不同年份进行时间序列的纵向对比,然后再综合运用统计数据,一定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乡村情况。
陈代表说当前的返乡故事会让大家对乡村认识形成一定的偏差,忽视取得成绩,而聚焦存在的问题,舆论应该加以引导。这其实更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成绩得关注,问题更应该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正是建立在对一个个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上吗,如果因为担心问题的过度关注而去强调成绩是鸵鸟心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真正应该担心的恰恰是那些涉及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被过分关注。
当然,虚假的乡村返乡故事应该坚决的予以查处,但那些出于切身感受和对乡村眷恋的故事为什么就不能纳入到相关部门的情况调研中去更大的发挥作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