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好的虚构人物
在生活中遇到的人,你要么爱着他们,要么就远离他们。但虚构的人物不一样,他们是有使命的。如果没有实现目标,作者要么让人物做出改变,要么就得换个新人。
如果是主角,必须足够有趣、可信,这样读者才会想读下去。
如果是配角,他们得推动情节、反情节、缓解冲突、传递信息,之后,他们就可以消失了。
一、读者会问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那又怎样?
我为什么要在乎故事里发生了什么?它为什么重要?我为什么不下楼去看电视?读者想找到继续看下去的理由。
故事就要给一个他们在乎的理由。
问题二:噢,是吗?
拜托,我才不信有人会这样做呢。这不符合逻辑!当然,这对写故事来说是很方便啊,这作者是把我当蠢货了吧?我得歇歇。这个作者啥都不懂。我不读了。
读者大脑里一旦产生了疑虑,故事就需要一个线索或是解释,说服读者继续信任你。
问题三:呃……
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讲不通啊。我搞不清谁在说什么。这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搞不懂。这就是一串字符,完全没有意义。要么就是我不会读书了,要么就是作者不会写,无论怎样,反正我是不想读了。
你要确保故事没有让人糊涂或不清楚的地方。有时,为了设置悬念,你不得不隐藏一些信息,此时要确保读者知道问题是什么,即使他们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二、你是第一个读者
如果连你都不在乎这个人物,那么,写出一个关于他的有趣故事,是不可能的。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这个人物,那么让读者认为他可信也是不可能的。
每一个被讲述的故事,都透露了你是谁,以及你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故事所展现的,比你对自己的了解还要多。
很多人说,你只是为了愉悦自己而写作。如果连你都不在乎这个故事,怎么可能写好它?就像一个长长的谎言,无法说服任何人。
但,写作就不仅是为了愉悦自己。
你必须运用自己知道的所有的技巧,那些从经历中领悟到的、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技巧,让读者看到故事的意义、故事蕴含的道理;让读者了解事件的始末,把他们带到故事世界里,让事件发生在他们的眼前、在他们的想象里、在他们的记忆中。
“可信,感人,易懂”,只要做到这六个字就好了。
三、审视人物
找到关于人物的点子。
四、因果问题
最常见的问题是因果问题。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促使他采取这样的行动?他如果真做了,会导致什么后果?
五、夸张
用一点夸张手法能让生活中平淡无常的人成为有趣的故事人物。再夸张一点,人物会显得更加典型,但可信度会下降。再夸张一点,人物就成了卡通人物、漫画人物,能引人发笑或达到讽刺效果,读者不再把人物当作真实的人。过分的夸张,人物就失去了作用:完全不可信、无法辨认。
六、剧情反转
反转让人物既不失可信,又大大增加了趣味。
七、陈词滥调
千万别用未经深思熟虑的想法。用强光灯审视它,让它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是什么造成的?为了什么目的?会导致什么?
残酷点。不要让想法坐在那里沉默不语。也不要相信第一个闪现出来的念头。因为第一个念头很可能是陈词滥调;第二个可能也是。不要停,问问题,试着找到更多的答案,最后你一定会找到合适的、令你兴奋的念头。
找到合适的点子、合适的人物之后,稍微对人物的某一特性加以夸张,出乎读者意料地进行夸张。你也可以做点反转,或者夸张反转两不误。
当你在写故事、审视想法时,要不断地问因果问题。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答案,很有可能是陈词滥调,是你不用抬头看、一伸手就能够得着的陈词滥调。如果不注意,你便心安理得了。但这样一来,故事会显得肤浅,因为你满足于唾手可得的答案,没有为了最好的想法而冥思苦想。
八、从人物到故事,从故事到人物
当你审视想法的时候,提问会帮助你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刻板印象不足以构建故事。但像“出了什么差错”这样的基本问题,可以帮助你让一个简单的想法发展为故事情景。
有时候正好相反。你大脑里有故事发生的场景或情境,却不知道人物是谁。那么,你可以这样问:谁在故事中遭受了最大的痛苦?此时,思考会聚焦于一个人物,他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这样你就找到了故事的主人公。
萃取出关于人物或故事想法的最后一滴精华:
夸张。
反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