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8457/53804f5bc0965091.jpg)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富强,秦军也因变法而百战百胜,这在今天是人所共知的事,那当时的人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很显然,六国的人都知道,因为荀子就是赵国人。荀子的《议兵》是对话形式的文章,在里面和荀子对话的就是赵国的赵孝成王和临武君。既然六国的人都知道秦国四世有胜的秘诀就是“利出一孔”,就是军功爵制,只要自己学习这套制度也照样可以百战百胜,那他们为什么不学呢?难道六国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败仗,国土一点点地被秦国蚕食,国家濒临灭亡,他们就没有想过要学习秦国的制度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秦国横扫六合、席卷八方的另一半谜底。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8457/5623a2559f7cc783.jpg)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六国学不了。或许有人就要发问了,秦国这套制度都是成文的,通行全国,不就是用军功爵制把土地、钱财、名利赏给有军功的人么,六国应该可以随便抄袭模范啊,怎么会学不了。事实上,秦国这套制度的另一面就在于只有军功才能获赏,没有军功的人只能干瞪眼。如此,便会得罪大批既得利益阶层(包括贵族子弟、权势煊赫之辈)。在战国那个时代,虽然礼崩乐坏,但宗法等级制度(宗法制、世卿世禄制)却依旧深入人心。这些子弟们大多认为自己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应该享受一切特权,而秦国的这套制度却把他们应该享有的土地田宅剥夺了,拿去送给有军功的人。试想,他们怎么能够服气?他们怎么会支持国君如此变革?他们能不造反吗?
商鞅在秦国把这套制度确立下来,他的下场却很凄惨,史书记载他的结局是车裂,民间说法就是所谓的五马分尸。从商鞅的死无全尸便可看出贵族对他的恨有多深。中国有句俗话:“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虽是大白话却鞭辟入里,抢人饭碗绝对能排到仇恨的前几名。在各国,这些田宅土地资产早就被贵族瓜分完毕了,商鞅虎口夺食,把这些人的东西夺过来送给有军功的人,并且由于他当政长久,造就了一个军功阶层,可即便如此,这个军功阶层也保不住他的性命。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商鞅死后秦国没有废除变法,恢复旧制度呢?这是因为继位的国君秦惠文王学聪明了,他杀了商鞅来平息贵族的愤怒,却继续把这套制度沿用了下去。为什么?因为这套制度对秦王最有利。只有用这套制度才能让秦国能为天下第一强国,让秦军百战百胜,帮助他得到更多的土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8457/0bac13b52861cf9d.jpg)
商鞅因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而施行变法,移风易俗,使秦国众强长久,虽然自己最后车裂惨死,但秦国最终沿着他规划的道路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那么,试问其他各国的国君和贵族会有秦孝公这个魄力吗?他们是否敢开罪所有的贵族呢?不夸张的说,今天开罪贵族,明天坐在王位上的人说不定就不是你了。贵族们会放任国家去学习这套制度吗,当然不会,如果有国君说要效仿这套制度,那转眼之间,等国君没有能力(特别是新国君刚刚继位的时候)控制局势的时候,贵族统统要造反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8457/2fd60bf5f9c253e9.jpg)
有个很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楚悼王用吴起富国强兵,可是等到楚悼王一死,贵族们就纷纷作乱拿着弓箭追着吴起射,吴起很聪明地躲到了楚王的尸体后面,可是贵族们太恨吴起了,一副要和他同归于尽的样子,就把他连带楚王的尸体都射成了刺猬。虽然七十余家贵族因为射死吴起并中王尸被夷灭了宗族,但继位国君却不能继续施行吴起的新政,楚国因为贵族势力的反扑迅速恢复了旧制度,从此日渐衰朽,再无强盛可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8457/8e80efb0643b3f63.jpg)
所以,秦军之所以能百战百胜,其一在于秦国能真正变法,其二在于列国之不能真正变法。
最后来说说历史趋势问题。其实历史并没有那么复杂,利害永远是人最直接的考量,只有看破了利害,才能看到其他层面,否则看到的都是虚浮的东西。当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像六国那样不能适应时代的,只有被淘汰和消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苟安也要看力量积存的多寡,运气的好坏,如果二者都不具备,那就会迅速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六国的灭亡也是“非幸也,数也”,是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