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让孩子做家务”这个话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甩手掌柜”。不会做饭不会收拾,甚至有孩子到大学了也会把脏衣服带回家去洗。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少做一些家务,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里面。实际上,家务对孩子的帮助,一点都不比刷题少。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就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孩子劳动能力欠缺,一时可能看不出对成绩有什么影响,可从长久来看:会劳动的孩子,才拥有综合竞争力。
经常帮忙做家务的孩子,几乎都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懂事。他们都较少情绪化,比较能控制自己,做事目标明确。 而这,大多要归功于父母平时“敢用”孩子,愿意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之类的。
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曾做过一项研究: 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父母也不重视孩子的家务习惯,会让孩子的脑前额叶发育迟缓。而脑前额叶,负责着大脑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情绪自控、判断力、决策力、延期满足能力以及自我觉知的能力。
很多无法独立,并表现出“幼儿化”心智的孩子,都是因为脑前额叶发育不完善导致的。而一个孩子,如果通过劳动得到足够锻炼,脑前额叶发育会更好。孩子不但显得聪明懂事,延时满足能力和自我觉知能力也会相应好,日后养成专注、自律的好习惯,也容易很多。
在TED演讲《如何养出成功的小孩而不过度管教》中,斯坦福学者朱莉,引用哈佛历时75年的哈佛格兰特研究,说出了培养成功孩子的两个重要基础:爱和家务活。
朱莉认为:从小帮忙干活、做家务,更能培养孩子“卷起衣袖”、我要出一份力、贡献我的努力的心态。 而这点,会让孩子在职场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孩子们经常参加劳动,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参照规则,动手又动脑的实践锻炼。 而这样的锻炼,其实就是职场的微缩影。它能让孩子长大后,对职场不发怵、不陌生,更好更快融入。
锻炼孩子劳动的能力,其实仅仅需要父母转变一下观点。纪琼院长分享过仨个孩子的日常。 老大儿子会做饭,两个闺女平时也会跟大人一起做家务。院长也说过,孩子在家里的角色是儿子或女儿,在家中就要承担家务劳动。
其实“劳动是孩子的本能”,学习和成绩从来不是孩子的唯一。如果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实践,去历练,他们长大独立后,就会更容易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自理能力”是孩子们独立的基础。孩子们可以不擅长打扫,至少要能保持房间的干净。可以不精通厨艺,至少要能填饱肚子。比起单纯的成绩好,那种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才更让人安心和踏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