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粗略的概述了一下艾灸时需要注意的时间节点如每年、每季、每天的注意事项及身体艾灸部位的顺序,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关于艾灸灸量的问题,古代医家有很多阐述,但掌握最佳灸量,以期达到最佳疗效需要注意很多方面。
艾灸灸量1.天时、地理。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冽,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病情、病性。
病深痼疾,灸量宜大。如《备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扁鹊心书》言:“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西方子明堂灸经》指出脐中穴“主泄利不止……灸百壮”等。《类经图翼》则认为应以祛病为度,“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艾灸灸量3.施灸部位。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
4.灸柱大小。
《小品方》记载:“灸不三分,是谓徒冤”。此言做艾柱欲令根下阔三分,若减此不复孔穴,不中经络,不能除病。艾柱又有麦粒大,绿豆大等,艾炷大小,壮数的多少应按不同的疾病及不同部位选用。
旬慕提示要产生一定的灸效,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灸量,充足的灸量是得气取效的前提,得气是机体对艾灸所产生的反应。《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这就是灸积累量。
艾灸灸量灸感气至
气至病所的传感作用是灸法和针法的疗效标志之一,也是针灸作用机制的精髓所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唐代《千金方》早就提到,灸后会出现“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灸膏肓俞穴法》则认为灸疗要达到“若不失其穴,灸至数壮,觉肩胛骨中通热而不甚痛,意自快畅”等灸感的出现,对于灸效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施灸的感传显著者,在选穴恰当的基础上,最佳的灸量应是出现气至病所感传时的灸量。而无明显灸感者,应以文中灸量定量的几个方面结合看待,因时、因人、因病而制宜。如此施灸,何愁灸感不至,灸效不灵呢。
如在施灸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敬请留言,请将自己的具体情况尽量描述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