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孩子相处时,经常会有约定与违约处罚的冲突。看过很多书讲这类问题,方法主要就是就是几类。其一,坚持原则,违约就一定要承担违约责任;其二,反思约定是不是合理,让孩子自己提约定条件;其三,和孩子一起讨论约定的意义;其四,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他在一起,一起承担违约处罚的痛苦。
今天在和家人讨论“约定”这件事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感受。就是我们真正的问题可能是把违约和我们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了。
这件事我经常出现的状态是,孩子没有按照约定按时上床睡觉,我会很生气的告诉她,你没有按照约定做某某事,明天的什么什么没有了。这里面的重要问题就是“生气的说”。在孩子的心里,可能是觉得我不高兴,所以在向她宣泄情绪。而忘记了“约定”本身的内容。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讨论遵守约定的意义,这会儿孩子心里想的可能只是自己的损失,要通过什么方式止损,是求饶还是大闹、撒泼。谈下去的结果肯定是不会有好效果。
还有就是通知孩子承担违约责任。接下来,孩子撒泼打滚的闹,我也越来越生气,最后闹成一团。孩子承担了违约责任,但他会觉得这是家长的“强权”。
都挺麻烦的。我今天想的,可能是不带情绪的处理更好一点。不解释、不发火、不讨论。违约责任承担了之后,再来讨论后续调整约定的事。孩子撒泼打滚,马上进行情感隔离。把孩子对你的情绪,和对承担违约责任的情绪分开。确定孩子的情绪是对约定和约定执行者的不满和愤怒,而不是对爸爸妈妈的愤怒。
说的比较乱,好像也说不清楚,让我再想想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