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神童加工厂》摘一
对于音乐界、乃至整个艺术世界而言,独奏精英圈虽然人数较少,却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社会群体由所有享有国际声誉的职业独奏家组成。
独奏教育的其他参与者还包括:指挥、伴奏 者、音乐会组织者、小提琴制作师和经纪人。小小的独奏界扎根在 更广阔的音乐世界中—后者是一个由多种职业类型结构化的异质世界。
一些因素,如教育时长(对于钢琴家和小提琴家而言,至少需要18年时间)、儿童的早期启蒙教育(大多数小提琴手从四五岁开始接触该乐器)、乐曲的技艺精湛度,以及该乐器的独奏者在公众视野内的出镜率,都决定了小提琴家和钢琴家被普遍视为古典音乐界中的精英音乐家。
于是,考虑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家长,大都选择小提琴或钢琴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顶尖位置的争夺几乎贯穿独奏教育始终,顶着巨大压力参与其中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无不竭力动用所有可能的资源。不过,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其他职业领域。
那些以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远大抱负和强大个性论英雄的行业,与独奏界有着相似的运行规律。“科学家和艺术家或运动员一样,他们追随那些‘名垂千古’的职业榜样,渴望与这些前辈并肩站在万神殿中……有谁希望成为平庸的约翰尼·乌尼塔斯、二流的贝多芬打了折扣的牛顿呢?对于成就伟大的强烈憧憬—无论这种可能性是否只存在于想象之中—都激发并维持着这些人的职业之路。”
这段话也完全适用于独奏界。每一份坚持背后,都有追求卓越的渴望做支撑;没有憧憬,也就无法走通这条漫漫长路。在古典音乐界中,伟大演奏者的名声常常能跨越国界,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乐迷所知晓;这就意味着,要想成为优秀的乐器演奏家,地理流动性是必不可少的的一大因素。
独奏学生的高度流动性和国际性活动,由那些在古典音乐界具有影响力的老师通过社会网络加以组织。如果没有老师和人际网络的支持,高质量的独奏教育便无法完成,学生开启独奏生涯更无从谈起,因为这一特殊的职业教育是一项集体工作。
在分析独奏教育时,我将此集体合力视为每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走完这条职业道路,他们才可能实现终极目标,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地位。
我将使用芝加哥学派互动论传统中的职业概念,将独奏学生生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家长、教师与学生的三者关系构成了提升学生演奏水平的基础;
第二阶段涉及师生双方的互动;
第三阶段则包括独奏学生与各类职业人士的关系,正是借助他们的支持,年轻独奏者才有机会踏入古典音乐的成人市场。
由于成人小提琴手的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经历,教育便成为了独奏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对多名音乐家的访谈,他们将“职业生涯” (career)定义为“生命历程”(course of life),这一历程从学生非常年幼时就已经开始;成人之后的独奏事业只不过是学生生涯的延续。
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儿童早熟的音乐表现和早期启蒙教育对于独奏者的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成人独奏者的职业生涯始于他们童年时代的第一堂小提琴课;而他们接触小提琴的时间甚至可能比上幼儿园还要早。继而,这些学生以高昂的代价扎根于独奏世界中,与其他同龄人相隔离;他们职业生涯和私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高度重合,并且个体之间在职业层面上有着强烈的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