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四一】
高文端公第七公子,字雨亭,从京师寄小照索题:画美少年,着缣单衣,坐松石上。余题就寄去,而公子死矣。其弟广德搜其遗稿,属余为序。录其《七夕》一首,云:“女伴穿针乞巧时,半弯新月动相思。天边星宿人间客,一样明朝有别离。”咏《柳》云:“柳色连溪碧,依依傍玉台。门前无知己,青眼为谁开?”又:“怀人随梦去,隔世带愁来。”皆不似富贵人语。
高文端,即高晋(1707—1778),字昭德,清朝大臣。凉州总兵高述明第四子、大学士高斌之侄、乾隆帝慧贤皇贵妃的堂兄弟。自知县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和漕运总督,为清乾隆时期的治河名臣。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病逝于治河工地,年71岁,赐祭葬,谥文端。高氏家族本是八旗汉军旗包衣,雍正十三年诏令出包衣、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嘉庆二十二年奉旨,改姓高佳氏。
雨亭,高晋第七子,早亡,其他不详。高晋有子十二人,其中三人早亡。余子中以书麟最为卓异,官两江、闽浙、湖广总督,吏部尚书。卒于军中,谥“文勤”。
缣,音jiān,即双丝的细绢。汉以后,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作货币。唐制布帛四丈为匹,亦谓匹为缣。《说文》并丝缯也。《释名》缣,兼也,其丝细致,数兼于布绢也。细致染缣为五色,细且致,不漏水也。《前汉·外戚篇》媪为翁须作单缣衣。《注》缣,即今之绢也。
广德,高晋儿子,不详。
乞巧,音qǐ qiǎo,七夕风俗之一。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关于乞巧的文献记载。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青眼,此处意思是柳眼,指初生的柳树嫩叶。宋·李元膺《洞仙歌》词:“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於人便青眼。”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二折:“柳也,只要你迎过客,送行人,开青眼,展黛眉,伴陶潜的见识。” 柳眼,意思是早春初生的柳叶如人睡眼初展,因以为称。唐·元稹《生春》诗之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南宫词纪·皂罗袍·闺怨》套曲:“柳眼新青浮动,渐千丝万缕,染画春工。”本条诗话中“门前无知己,青眼为谁开”句,有一语双关之妙。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