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 8fe9fe32544e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19:33 被阅读324次

               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使我感触良多,沟通它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又如:沟通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形态、眼神和手势等手段来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充分理解沟通的意义,准确把握沟通的原则,适时运用沟通的技巧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十分重要。下面我就本书中的一些段落谈下自己的看法。

              要想“说到不死”,就要掌握沟通的艺术。使对方听得进去 对方如果听不进去,就算你有千言万语,他全当耳旁风。对方听得进去,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所以开口之前,必须谨慎,以免徒劳无功。当对方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宁可暂时不说,也不要逼死自己。能拖即拖,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运用得合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中国人往往情绪反应激烈,一语不合,就可能翻脸。在沟通的时候,我们不能确保每一句话都说得很妥当,但至少从第一句话开始就特别小心,以诚恳的语气来使对方放心,使对方了解我们不会采取敌对或者让对方没有面子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这样,对方才会逐渐放松。

               第一句话就引起对方的戒心,使他觉得自己可能会吃亏,或者可能会没有面子,他就会采取躲避的策略;躲不开的时候,也会且战且走。一旦对方想“溜”想“躲”,就不可能获得圆满的结果。

                 中国人说话很少开门见山,而是先寒暄一番,看看对方的反应如何。如果对方心情不错,才可以进一步沟通。如果没说两句话,对方就很不耐烦,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为此时多说无益,“话不投机半句多”便是此理。

               有人可能认为中国人的寒暄是在浪费时间,有正事不说,非得在无关紧要的事上大费唇舌,是不分轻重的表现。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寒暄的妙处。东拉西扯,说一些没有用的寒暄话,目的在于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并且产生稳定对方情绪的作用。不着急讲,先摸清楚情况再说,乃是上策。

               寒暄可以试探对方适宜不适宜沟通。比如,人们一见面,通常会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你最近气色不错。”对方如果说:“我最近吃不好、睡不好,气色怎么会好?”那你就知道对方心情不佳,不管什么事都需要延后,贸然说出来而对方一口回绝的话,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了。如果对方回答:“还好,最近没什么烦心事。”说明他心情不错,有什么事都可以说了。

               寒暄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甚至是排斥的情绪,如果对方摆明不想听你说话,你通过寒暄可以渐渐使对方放松对你的戒备。春秋时期,触龙说服赵太后时就巧妙利用寒暄打动了严阵以待的赵太后。

               人们为什么不直接问“你此刻的心情如何?可以和你沟通吗”?那是因为,中国人十分机警,遇到这样的询问,大多不敢明说,以避免吃亏上当。在没有摸清楚对方的用意之前,谁也不愿意冒险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样问,对方大多沉默不语,问了等于没问。还不如稍微拐个弯儿,反而容易获得比较真实的答案。

              读了此段话后我受益匪浅,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之感,沟通确实是一门大学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vh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