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境遇、体验不同,再加上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自己的范围内,觉得自己所持的观点已经是最中肯的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置身于各种互相交流、探讨、甚至是争论的场景,很可能原本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闲聊,但却因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认同谁,最终不欢而散。
这时候你就需要了解拉波波特谈判法,创造全新的局面。
拉波波特谈判法
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弈论专家,他有一个关于谈判的著名观点:
如果你不能陈述对方的观点并且另其满意,就不要妄想说服对方解决问题或者是达成共识。
也就是说,你要先将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并得到对方的肯定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探讨或者说服。即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同步信息,减少理解误差,这样才可能解决问题或者达成共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它可以减慢倾听一方表达观点的速度,减少无谓的争论。经调查人们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能够全神贯注倾听对方讲话的时间只占交流时间的30%左右,剩下的70%时间都在开小差,比如在想自己接下来要如何反应。但如果要用拉波波特谈判法,需要陈述对方的观点,那么你必须保持更久的专注力倾听对方说话,否则无法准确地陈述对方的观点。实际情况是,许多无谓的争论正是因为没有完全理解对方说的话,就胡乱表达自己的观点造成的。
第二,它可以让人产生同理心,或者叫共情。当你仔细倾听并复述对方的观点时,要比你光听对方说更容易转换视角,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从而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不会过于争锋相对,减少因观点不同而引发情绪的可能性。
这个方法几乎适用于任何沟通场景,尤其是那些较为正式或者认真的对话。比如在工作沟通的场景下,最常见的就是打电话,由于彼此并非当面沟通,有时候因为口头表达习惯,或中文的博大精深等原因,产生些许误解总是在所难免,但运用拉波波特谈判法就可以尽快发现误解,迅速打补丁,重塑彼此脑海中的认知,达成共识。看似好像要多花些时间在沟通上,但其实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做无用功的概率。
真理追求者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另一位有着相似理论气质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曼,他发表过一篇论文被誉为传世之作。它的核心观点是:
如果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举个例子,假设我认为这届中国好声音的冠军得主是李健战队学员,并向你宣布我的观点,而你向我宣布,你认为谢霆锋战队会赢。这样一来我们俩的观点都被亮了出来,不但你知道我的观点,而且我知道你知道我的观点,而且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的观点......我们默认彼此都是真理追求者,都是理性且诚实的。
我们大约会经历这样一段简单的对话:
我:我认为李健战队会夺冠。
你:了解。但我认为谢霆锋战队会夺冠。
我:收到。但我仍然认为李健战队会夺冠。
你:谢霆锋战队。
我:李健战队。
你:谢霆锋战队。
我:好吧,谢霆锋战队。
我们就这样快速地达成了一致。
当我第一次说我认为李健战队会夺冠的时候,你应该了解,我一定是掌握了某些信息才敢这样说,比如我深入研究过双方的实力。而当你听到我的观点之后却反对我的观点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一定掌握了更强的信息。也许你有内幕消息知道李健战队的学员嗓子出了问题。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信息,但我可以从你此时的态度判断这个信息一定很强。而我如果在这个情况下仍然坚持认为李健战队夺冠,你就得进一步了解我所掌握的更强的信息,比如我知道评委向着李健战队。以此类推,直到几次往返之后我发现你仍然坚持谢霆锋战队,那我只好认为你刚从未来穿越回来,于是我决定赞同你的意见。
如果你第一次听闻这个定理,一定也会觉得很奇葩。但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这个定理中所谓的「真理追求者」,其实就是愿意信任对方的思考是理性的、态度是诚实的,并随时愿意被他人更强的逻辑和认知改变想法的人。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或维护立场而固执己见,最终发现争论的不是真理,而只是为了争论本身。
END
拉波波特谈判法和真理追求者定理就像两颗小小的种子,在我的脑海中播撒下去,生根发芽,我很乐意从此被他们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