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依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就会招来很多怨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别的不一定能得到,求仁一定能得。
不念旧恶,怨恨也就少了。不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不好,保持内心的清洁与平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排毒”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怨恨别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
之所以有怨恨,其实不是我们对别人的道德期望落空了,而是我们自己的利益需求落空了。
归根到底怨恨的起因不是别人的道德问题,而是自己的利益问题,心理问题。
“放于利而行,多怨”。
“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最终会不会怨恨别人,和我们做事的动机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初心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让别人变得更好呢?
假如一个对别人要求很宽松,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哪里还会有怨恨呢?
我们往往是对自己的要求很宽松,对别人要求很苛刻,当别人达不到你严苛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时,就会心生怨恨。
放于利多怨,志于人无恶。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