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圆圆送了一些蛋黄酥给我。酥脆的外皮,甜而不腻的豆沙,略微出油又带着那么一点嚼劲儿的蛋黄。多种口感融合,我忍不住发微信表扬她:好厉害。
吃货世界的沟通方式是这样的:手工巧克力蛋糕,牛轧糖,麻花,黄桃,蓝莓,车厘子。我们在食物之间你来我往。
你发现一个新配方,试验成功了,给我尝一尝。我发现一种口感超棒的水果,让你感受感受。
我们从来不会问:你要不要,你想不想。而是直接电话:你在哪,我给你拿点XX过来。或是:这两天记得收快递。
至于原因,味道不错啊,你可能会喜欢啊,很有意思啊。诸如此类。
都是些小东西,却常常会有大惊喜。
每当我在街边等着圆圆的到来时,心里是满满的幸福。当我收到她的反馈时,心里是满满的快乐。
无意间得知昨天是同事的生日,她没有声张。我发了一个红包给她写上祝福,她却迟迟不肯点开。我说:发红包只是图个吉利,红包不大,祝你永远十八岁。于是,她收下并和我说谢谢。
当给予别人快乐时,自己也是快乐的。
中国是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羞于表达的社会。
送礼者常常担心自己送的礼物不够好,不够称对方的心,怕在对方在掂量中失了衡。所以逢年过节都是钱或者与钱等同的实物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不动脑也不走心,送实用的一眼就能看出价格的东西就好,大家送的都差不多,谁也不会埋怨谁。可来来去去,无非烟酒茶油,最最常见的品牌和种类,送的人和收的人,早已麻木。
而收礼物的人同样会有心理负担,怕礼物太重,怕没有合适的时机回礼,怕回礼无法恰如其分。
在互相掂量中,人情有时成了一种负担。
其实我们可在普通的日子里多多尝试。因为普通,所以出错也无伤大雅,所以可以多多尝试。
你想一想:从天而降的美味,从天而降的红包,从天而降的你心心念念的东西,从天而降的你很爱但可能不会购买的东西。
你开心吗?
把我的快乐我的热爱分享给你,那么快乐就变成了两份。
2
你可能又会说:你送了我,我又要送你,很麻烦。
就是这样你麻烦麻烦我,我麻烦麻烦你,可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楼下的邻居找我借椅子,归还回时送我了一筐草莓。
老家送来的樱桃很新鲜,我分享了一些给隔壁的邻居。邻居送了自己做的木槺杯,孩子吃的很开心,我顺手拍了个小视频表达了孩子的感谢和喜悦之情。
你可能又会说:这不是就是交换嘛,有什么意思。
是的,这一切的本质就是交换。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送我,我再送你。你付出服务,我给你薪水。你付出金钱,你获得服务。这本来就是一个交换的社会,无可厚非。
或者,你可以给交换另外一个定义。叫分享,共赢,叫价值最大化。东西和事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和事物给你和周围的人带来了什么?引发什么样的情感?
这不止是交换。这比交换更多。
你想着我,我也想着你。你心里有我,我心里也有你。我们彼此牵挂,彼此温暖。
单独的,不互动的,没有反馈的关系是不持久的。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现在,如果还只是平淡如水的交往,那么你们可能很快就会相忘于江湖。
也许你尝试过送小礼物很多次,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人很嫌弃,有的人很淡漠,有的人很客气,有的人会揣测良多。你心灰意冷。
但我们可以多沟通,我们可以及时反馈,这样我们的感情才能产生更多更新的链接。
当你付出时,不用想得太多。只用想,我希望对方快乐,这样我也快乐。至于结果如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当你不那么在意结果时,结果反而出你所料。
3
孩子放学到家,我问:宝宝,给我讲讲今天在幼儿园的事情好吗?孩子机械地回答:吃饭睡觉玩。
后来我改变了提问的方式:宝宝,你告诉妈妈在幼儿园的三件事好吗。有什么开心的事?有什么特别或者新奇的事?有什么很有成就感的事?
他不说话。于是我开始引导:今天我在路上偶遇了一个人,聊了很久很开心。今天出门发现有卖菱角的,这个我们小时候常常下河去捞,所以我也想买一点回来和家人分享。今天妈妈靠着有道翻译辅导了你的英语作业,要知道英语是我妈妈的超弱项哦。
慢慢地他开始像讲故事一样跟我聊学校的事情。谁谁很搞笑,谁谁答错问题了,谁谁转学了。
昨晚在电梯里,他说:妈妈,你今天还没有讲有成就感的事情呢?
也许小小的他,还不明白什么是成就感。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应该充满着正向的力量不是吗?做到了你之前做不到的或者没有做过的,那就是我的成就感。
事情都很小。小到我们认为理所当然,不该含有那么明确激烈的情绪。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每一天都有发生许多小事,那么要如何保持对生活敏锐的感知力呢?
桂花是什么时候爬满枝头的?桂花是什么时候开始飘香的?小区有几种花朵绽放?哪些是类似的颜色?哪些会散发着香味?
白露已过,秋躁和寒意很快来袭。我们要如何在饮食和作息上养生?
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很重要。守护重要的小事,就是在丰盈我们平淡的人生。
4
李叫兽在如何打造知识体系里提到下面的话。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期待的答案是一个书单,可是我要告诉你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想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中,你会发现高考650分的人和450分的人书单基本上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让人感觉“充满洞见”,“具有启发性”,“能谈笑风生”,而有的人却不能?
这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找到了更适合搜信息的网站,或者偶然获得了绝密的书单,而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与众不同。
这种与众不同,就是被动接受和主动探寻的不同。
当你发现了一个问题,你是习惯自己去寻求答案,还是张嘴就问身边的人?
我们常常会选一条容易的路。有答案就行了,完成就行了。管它答案从何而来,管它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可能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就不知何年何月了。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这种敷衍的状态下一点一点拉开的。
直接得到答案和自己探究答案之间隔着很远很远的距离。别人给你的你不一定会理解,会运用,会记忆深刻。而自己寻找的自己探究出的则会一直刻在脑海里。
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对这个世界发问,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汲取筛选更多的精确信息。并形成自己逻辑分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
你可能会意外发现你的真正的喜好,真正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东西。
你寻找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和链接,举一反三。当你自己寻找到一个答案,也许已经弄懂了无数问题。
独立思考是一种不给别人添无谓麻烦的美德。也是一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最最重要的是,在独立思考这条难走的路上,在你披荆斩棘的过程中,你最终会变得无比坚定。
5
日子每一天都是新的,你和我每一天都是新的,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这些新与新之间,可能会崩发出无数的惊喜,无数的意料之外,无数的幸福感,无数的成就感。
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善于探索。
把思维定式转换一下,给你所熟悉的词语换一个定义,去发现并重视生活中的那些小事,努力在普通的日子里给予自己和他人惊喜,在发问之前先思考。
一切崭新到理所当然,世界可以从心出发,也可以从新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