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
一、诸子散文概述
思考:“子”是什么意思?对老师的尊称,或是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
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学派,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出现了“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的现象。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春秋战国时代
1.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
诸侯兼并,王室衰微,宗法制建立起来的统治体系和礼乐制度以及文化道德机制崩塌。礼崩乐坏,社会需要新的思想上和道德支柱。
2.学术文化下移,士族崛起,成为知识文化最多的阶层。
3.国内多元化的政治格局,自由、思辨、理性。
4.诸侯为了强国安邦,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出现了稷下先生、淳于髡邹骈、接子、慎到、环渊等,一大批知识精英从社会、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等不同方面,探索救世治国之道或寻求安身立命之策。于是,出现了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和兵家等各、种学派,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商鞅、韩非子等大批学者。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
1.春秋到战国初年,代表作有《老子》:短小的类似哲理诗的形式高度概括道家思想;《论语》:简短的语录,格言警句;《墨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
2.战国中期,代表作有《孟子》:运用对话体进行说理;《庄子》:除对话外,多用寓言和比喻。
3.战国后期,代表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既是单篇的论说,又是严密组织起来的论说著作,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代表了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成就。
概括地说,诸子散文的发展,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由杂碎而严谨,理性、系统性不断增强,文学色彩越来越浓厚。
二、《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记录。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则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所以,《论语》是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成集;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促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年轻时做过一些劳动技艺性的事。同时,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养,对周礼心向往之。他做过中都宰、司空、司寇及摄相,前后只有三四年时间。孔子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周游列国、聚徒讲学及整理典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礼。“克己复礼为仁”。不过孔子说的“礼”,主要指周礼,即西周的典章制度。孔子生活于“礼坏乐崩”的时代,因此他以恢复西周的典章制度为己任,这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2.爱人。这种爱是有差等的,是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因而在孔了的理论体系中就有了“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不同的“爱有”内容。爱人的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爱人”的思想,对周礼已有新突破。“爱人”,承认广大的奴隶也是人,反对用人来殡葬。
3.表现在政治上:德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从星共之。《为政》
反对使用武力,提出“修文德”,“来远人”的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较之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确起到了普及文化的作用。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学习上强调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不耻下问”的踏实态度。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主张“因材施教。
《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言,虽然大都篇幅不长,但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1.《论语》在描写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时,往往体现孔子的声容笑貌,具有形象性。举例子:子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昔者偃(即子游)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2.孔子的语言多用比喻,富有文采,具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后雕也!”(《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论语》的特色
《论语》的语言简洁流畅,词约意丰,富有感情色彩。所用皆常用文言词语,但温文尔雅,含蓄有致,反映出孔子庄严和易、循循善诱的风格。所记虽多为师生间平日讨论的言论,语气、词调力求逼真,而文法谨严,绝无枝蔓,因而成为后世学习文言文的典范。
四、《墨子》
《墨子》是墨子及墨家学派言论的总汇。其中大部分是墨子讲学、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也有一部分是墨子后学的著作。据说,“墨家”是最神秘的一个组织。
墨子,即墨翟(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战国初年鲁人,也有说是宋人或楚人。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觉儒家的礼过于烦扰,厚葬耗费财物,致使百姓贫因,而守丧的时间也太长,既伤身体,又妨碍生计。弃儒学,自创墨家学派;代表了小生产者“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墨子》思想,概括为“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政治思想:反对攻伐,倡导普遍相爱】;节用、节葬、非乐【经济思想:当时的王公贵族生活奢侈】;非命、天志、名鬼【哲学思想:墨子认为天和鬼都是有意志的,都是能赏善罚恶、赐福降祸的,想借此说服王公大人改恶行善】。
《墨子》的中心思想:一为“非攻”:就是反对攻人之国,认为“强凌弱,众暴寡”是一种亏人以自利的最大的不义行为;二为“兼爱”:墨子认为要使人不亏人以自利,就必须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五、《墨子》的艺术特色、
1.十分重视论辩的逻辑性。墨子在论证问题时,是先从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具体一只例和浅显的道理出发,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步推论,进而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标志诸子散文已由语录体开始向论说文转化,并为论说文的发展奠定了逻辑推理的基础。
2.重论证依据,提出“三表”原则: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本之者”指古代的文献,“原之者”指百姓的见闻,“用之者”指政治实践的效验。
3.不重辞采和修饰,形成了质朴无华的文章风格,善用比喻和事例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