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从先秦诸子对于“天”的态度,可以看出从东周到秦汉之间社会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并且简述了孔子和墨子心中的“天”。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谈。
三,杨子的“不利天下”
昨天结尾我们说到墨子崇尚“天志”和“兼爱”,认为天对万民万物的爱是无差别的,所以人对他人的爱也应当是无私的。墨子提倡“节用”,身体力行过着朴素的生活;又提倡“明鬼”和节葬,反对对了祭祀死人而浪费活人的物资。然而这种极端的利他主义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于是在一段时间的兴盛之后,墨家就走向了衰败。
比墨子稍晚的时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毅然站在了墨子的对立面。这便是杨子学派。
杨子有一句十分有名,并因此遭到无数骂名的话:“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杨子说,哪怕让我拔一根汗毛就可以让天下获利,我也绝对不干。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此。于是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乡野书生,都抨击杨子是一个极端自私,无君无父的人,把杨子学派看作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异端邪说。
其实这条关于杨子的罪证,后面还有半句。全文是这样说的:“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子认为人不应当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应当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自给自足,各安其乐。《道德经》里那句“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正是源自杨子的这个观点。如此看来,杨子主张的并不是所谓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而是自力更生的“自利”主义。
杨子还说:“虽全生身,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 他认为身体和外物都是属于天的,不属于任何个人,我们虽然要保全身体性命,却不应占有自己的身体;我们虽然可以使用外物,但是不应将它们据为己有。这样说来,杨子也绝对没有推崇“享乐主义”。其实杨子和墨子一样,都认为天对万民万物的爱是平等的。可是他认为人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和天一样去普爱世人,每个人只要合理使用天赐予他的身体和财务,而且不贪图他人的财物,就是遵守了“天命”和“天志”。杨子这种“全生”(也作“全性”,“生”通“性”)的观念后来被庄子吸收,《庄子 养生主》一篇便是对此的诠释。(现在大家知道漫画《一人之下》里“全性”组织的来历了吧。)
很可惜,杨子在后世的知名度远逊于孔子和墨子,也没有任何著作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看到零星对于杨子的批评和转述。
杨子学说不传后世的原因有四。其一,战国早期诸子并没有著书的习惯,孔子的《论语》和墨家的《墨子》都是他们的门人在战国中后期编辑而成。其二,杨子和墨子一样反对阶级社会,威胁了贵族的统治,所以遭到统治者的抵制和打击。其三,杨子学派既然追求“全性“,自然没有太多的政治诉求,因此也缺乏政治影响力。其四,杨子仅谈“自利”和“全性”,而后来的庄子和道家将其吸收并升华为“齐物”和“丧我”,以至于“道法自然”,杨子学派事实上活在了道家里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