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按计划读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第一章——做"甘草"。于老师在50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如甘草般温厚、包容,以伟大的中庸之道守望着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喜欢、信赖和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和反思。
于老师说他的做人准则是: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对待学生,他更加包容:向骂他的女生道歉,请迟到的小男生到办公室吃饼干,一个"狼烟四起"的班级硬是被他征服了……于老师认为,"包容"的前题是"理解",而"理解"的前题是"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正因为于老师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所以才能推己及人,对学生如此宽容。反观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顿觉面红耳赤。
尤其是上个学年,由于接手了一个公认的"问题"班级,惹得我时不时火冒三丈,那几个不安分的男生经常被我狠狠地训斥,甚至罚站。现在想想,这些简单粗暴的做法只能说明自己缺乏教育智慧,不能换位思考,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其实,面对学生的过错,如果我们能与孩提时的自己比照的话,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比如那个本来挺聪明,却常常上课搞小动作,课后不交作业的尚伯涛,能让人狠得牙痒痒,可他却像极了孩子时的我。我曾经一度是个聪明的懒学生,考试成绩全班数一数二,就是怕写作业,家庭作业不写,正式作业有时也不写。一次,老师气急了扇了我一书(那是我当学生唯一一次挨老师打),我一整天都没精打采,上课不看老师,也不回答问题,下午放学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晓之以理,我才恢复了往日的精神头儿。不过,你别误解我是在夸耀自己小时候有多聪明,或者赞成学生不写作业。我想说的是,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拿我来说,是因为往往老师布置的那些作业要么是枯燥的重复,要么我都会,所以才不写,其实私下里我很喜欢研究一些有挑战的题目。那么,对于不交作业的尚博涛,他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显然和我当年的原因不同),只是我忘了那个曾经也不写作业的自己,没有去研究他不交作业的原因,没能帮他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而是以成年人所希望的理想标准去要求他,故而尽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可三年级整整一年作业就是交不上来。
当然,在某些方面,我也会常常想起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从教二十载,我从不给学生布置大量机械重复性的作业,因为我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写词语、写英语单词,我都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每次事不过三——最多三遍,多数时候只写两遍。对于英语单词三翻五次写不过关的学生,有老师给我出了个主意:错1个罚写全部单词10遍,错2个罚20遍……还说有人试过了,效果不错。无计可施的我一时确有照做的冲动,可静下心来想想小时候的自己,我忍住了,我觉得那是催残,不是教育。我只让学生把写错了的单词更正3遍,实在不会就更正5遍,如此一来,学生高高兴兴地更正了错误,由于心情放松,原来不会写的单词很快也都会了。
身为教育人,与学生打交道的日子还很长,要想成为一个受学生喜欢和尊敬的老师,就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而时刻记着"曾经我也是孩子",是孕育这种智慧的促生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