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妈妈在家整理杂物间,翻出来好多废旧没用的东西:妈妈那个年代的老旧电扇,一大叠毫无用处已经作废的火车票,堆在一起的各式购物袋... ...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摆放在小小的杂物间里,不整理还看不出来原来有这么多东西都是完全没有存在必要的。
我奇怪的问妈妈为什么不丢掉这些,妈妈的回答也让我有些苦笑不得。她说:有些东西是有年份的,用久了舍不得丢;还有些东西是还有用的,只是放着放着忘记了,但以后可以用。
像我妈妈这样对老旧物品有着深深执念的人并不鲜见。多少人留存着过去的物件,也执着于逝去的时光,甚至影响到现在的生活。而这种停留在过去的生活方式,在日本的收纳专家山下英子看来,是分不清物品与人的主次,错误的将物品当成了主角。
针对人们积物与囤物的这些现象,山下英子提出了一种通过收纳房间来实现自我整理的方法,这个方法被称作“断舍离”。通过收拾房间里的物品,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肯定感。
“断”是指:只有对当下的自己有用、合适的必需物品,才能留在生活空间里。
“舍”是指:生活是由不断持续前进的若干当下组成,“当下的必需品”也在不断更新,新旧更替是必然的结果。
“离”则是指最后的一种状态: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
让生活中的物品维持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确保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心筛选后合适、美观的物品,我们的居住空间里,就只有对当下的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东西了。
断舍离的理论认为,难以与物品告别的人多半有这两种特质:
执着过去。沉陷于过去的时光,留恋已逝的美好与遗憾,不舍得与过去告别,不愿意与当下相处。
担忧未来。永远活在对明天的担忧里,想象着即将到来的危机,产生焦虑、恐惧等妄想,忘记过好当下才是铺就未来的唯一途径。
这两类人都属于对当下的理解存有偏差的人。造成良心不安和过分担忧的原因是,错误的把现在的时间轴错位到过去和将来。
所有的良心不安与过分担忧,都是把现在的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和将来。
物品是因为需要并且适合当下才被带进家里,而不是囤积过多的不用之物。
在断舍离看来,比起生活空间的凌乱,过度着眼于过去和将来才是最大的问题。
实施断舍离其实并不难,重点在于“舍”,将不需要的东西丢掉。“舍”的秘诀,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当下为时间轴。
每一个昨天,都曾是当下的今天;每一个今天,于过去而言都曾是明天。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的生活取决于对今天生活的把握。
浪费了创造明天的今天,明天自然就会如同你担忧的那般不如意。与其不断的担心明天即将发生的事,不如立即行动阻止担忧的事情发生。
迪斯忠告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华盛顿街区的一个屋檐下,有3个乞丐正在聊天。一个乞丐说:“想当年,我用10万美元炒成了百万富翁,要不是股票暴跌……”
另一个乞丐说:“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啦,还提呢。看着吧,我明天早上到垃圾筒里看看,也许那里面就有张百万美元的支票,哈哈……”
第三个乞丐没有言语,他独自走到别处,因为他必须先填饱肚子。而此时,那两个乞丐还在回忆着自己辉煌的过去和构想美好的未来呢。
第二天早上,当人们起来时,发现那两个怀念过去和畅想未来的乞丐都已经没气了,而那个寻食的乞丐,正吃得香呢。
故事中的三个乞丐,代表的就是世间的三种人:一种人活在过去,一种人活在明天,一种人活在当下。
活在过去的人,留恋过去的光环,逝去的美好让他们难以忘记。活在明天的人,过于理想化,沉迷于幻想没有根据的美梦。
然而,做人应该要像第三个乞丐那样,脚踏实地,着眼于当下,才不至于被生活饿死。
正如库里希坡斯所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