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自己的话来解读,什么是触点?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两本书,一本是《原则》,一本是《给予者》,三本书结合在一起看,对我来说,能够更好的理解。《原则》的作者达利欧系统的梳理出自己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并分享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应该是经验)给读者。《给予者》作者朱迪·罗宾耐特教读者如何“高质量社交”,与其书无效社交,还不如掌握“5+50+100”的法则,“人脉越多,重要的沟通越少”,通过5(5个与你关系最近的人)+50(50个关键关系的人)+100(100个重要关系的人,至少每月联系一次)的模式来维系关系。这有点像《触点》这本书里的“乘数效应”。
回到问题:什么是触点?书中谈到一个三部曲:倾听、界定、推进。
在看书之前,我对触点的理解比较狭隘,我看着书的封面,提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触点?触点是怎么产生的?我个人认为,触点是通过对他人认真的聆听达到一个共情体验的一种情感连接。我自己画出了一个模式:倾听+共情+给予=情感连接。
2.你觉得触点有什么用?
好的情感连接让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对社交方面也充满自信感。
像我这样的话匣子,坐车坐飞机出门,我都能找到与之达到触点的陌生人,这也不能说明我的社交能力强,不过毫无疑问的是,我的倾听能力比较强。我会觉察对方,并找出彼此共同聊得来的话题,倾听对方的心声,最后我们成为朋友。而这种看似无效社交的社交,其实是一种隐藏式的人际触点,可能在某种自己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支持。
3.三个变量和属性是什么?如何形象记忆?‘’
三个变量分别是对方、问题、领导者。
要形象记忆这三个变量。首先要理解触点的模式:倾听、界定和推进,其次是置身其中。
举个在家庭教育的例子,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很难做到倾听孩子的心声,然后界定是哪方面出现问题了,最后推进(解决)问题。难怪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好的妈妈就是一位ceo”。
《触点》每日思考 D1(1.16.20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