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是通过影视剧来了解历史的,然而影视剧在史料上进行了再加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故事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越来越明白,历史的真真假假总不能一言以蔽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多数是靠书籍文字传承下来的。可是,这些记载着历史的书籍,在被记录或被书写的过程中,是否全部真实呢?
清朝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站,它是古代的终结,也是近代的开端,认知清朝,不只有助于鉴古,还有助于知今。回首往事,人们不免向历史“灵魂发问”:清朝为何能将中国的封建制度推向巅峰,又为何会错失与世界接轨的契机?问题的答案映射在一个个历史人物身上。
《问清:他们的清朝》属于华文出版社“华文通史”系列丛书。本书选取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乾隆、孙嘉淦、和珅、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慈禧太后这十一位影响了清朝历史进程、能够展现清朝时代风貌的历史人物,力求能够全面反映清朝历史的多样性。
金戈铁马:八旗制度的创立与王朝的构建
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后按地域分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领。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
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起兵抗击明朝。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1625春,努尔哈赤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辽阳起程,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
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
满族选择继承人与汉族通行的立嫡长子的制度不同,所有的子嗣都可能成为继承人,因此,汗位的争夺就更为激烈。皇太极对汗位的觊觎由来已久,早已经开始布局,和能征惯战的兄长相较,皇太极的优势是过人的软实力,这就是智谋、胸襟、意志等个人品质,以及善于用人、笼络人和沟通协调等能力。
褚英的死亡,代善、莽古尔泰汗位的继承权丧失,应该都与皇太极有关。尽管努尔哈赤生前曾怒斥过皇太极对最高权力的觊觎之心,甚至不惜铲除了与皇太极关系密切的几位大臣。但是仍旧没有能阻止他走向权力巅峰。
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1636年皇太极称帝,正式建立清朝。
皇太极看到国家的弊政,从而固本维新,进行改革。皇太极一改努尔哈赤排斥其他文化的保守主义特点,采取非常包容、开放的文化政策,大规模接受汉文化,广泛吸收蒙藏文化,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元的文化共同体。
皇太极对后金的政权架构,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实现了由八王共治到皇帝集权的转变。
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皇太极在位期间,步步为营,逐步拔除明军在关外的几乎所有力量,实现了力量对比的反转,将政权打造为一个地域辽阔,融合满、蒙、汉等各族为一体的国家政权,为清朝入住中原做出了军事、政治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准备。
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1644年,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国的君主。
风暴的边缘:专制的皇权与权臣巨贪
乾隆皇帝继位后,大清的皇权到达了高度集权化,“皇权凌驾于一切”就是当时权力的定义。专制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灵魂与核心,禁书即是这一核心的体现,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控制言论、禁锢思想、围剿文化的主要手段。
国家愈发稳定,皇权的视线就逐渐瞄准了士林,他们认为目前能够撼动政权的只有这些“有气节”的文化人,所以,不惜施行“文字狱”整顿文化思想。频频制造的文字狱,处处体现了王朝思想、种族意识和皇权观念,是王朝巩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自顺治皇帝开始,顺治时期七次兴起文字狱,康熙时期有十二次文字狱,雍正皇帝时文字狱增加到十七次,到了乾隆时期最为离谱,足足有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狱。
文字狱眼中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集权专制的腐朽反映,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悲哀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康雍乾诸帝时期,武功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治武功似乎就不亚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几位皇帝也一直争相标榜盛世。然而就在这种繁盛景象达到顶峰时候,著名的大臣孙嘉淦以一篇极为犀利的上疏,直指“皇帝的新衣”,这篇上疏就是被称为清代“奏议第一”的——《三习一弊疏》。
《三习一弊疏》从理性、人性的角度,几乎可以说把小人、君子和当权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在孙嘉淦眼里,风纪问题与当权者本人有着莫大关系,“治乱之机,转於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於人主之一心”。三习是说人为官时间久了,往往不由自主地生出耳习、目习和心习三个习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讨厌那些对自己敬而远之的人,不允许有不同意见产生,并形成喜小人而厌君子的弊病。一旦形成了“亲小人远君子”的局面,后患就不用赘述了。
孙嘉淦开出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是:“此不敢自是之意,流贯於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争切磋,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夫而后知严惮匡拂,益我良多,而顺从不违者,推己而坠之渊也。耳目之习除,取舍之极定,夫而后众正盈朝,太平可睹矣。”
这篇上疏引发了乾隆皇帝的自省,并将奏疏通过内阁下发,通过邸报发往各省督抚与各级官员,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然而,这一切仍旧无法阻止权臣贪腐的局面出现。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病死于故宫养心殿,四天后,嘉庆便将和珅下狱,并公布其二十条大罪,赐其自尽。短短十余天,嘉庆就把这个清朝最大的贪官打倒,树立了政治威严,还给国库填充了一大笔资产。
和珅门荫入仕,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身份地位,深得乾隆帝宠信。随着权力地位的成长,私欲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建立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的商业往来。相传,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乾隆晚期的清代官场,朝廷上下的大臣似乎一直在争先恐后地开展敛财聚钱的比赛,即使乾隆皇帝一再整肃,甚至不少官员因此掉了脑袋。这些官员的贪腐方式,可谓花样百出,根本原因在于权力过大。而和珅成为乾隆晚期推行的满族至上主义,在道德上溃败的一个象征性极强的符号而已。
慈禧太后:女主当国与晚清变革
提及慈禧太后,诟病多于赞赏,诋毁多于夸奖。不能否认,她对于戊戌变法的扼杀,的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她的三次垂帘听政,违背了清代乃至中国封建王朝的祖制,使得本该出现多重可能性的政治在她的主导下变得十分单一。但是反过来看,也证明了慈禧太后对于国家政权的控制力。
1903年,美国大使康格来到中国与慈禧会面,并带来了一位名叫卡尔的女画家,卡尔从1904年8月开始为慈禧画像,与她朝夕相处了九个月,后来卡尔在回忆录《慈禧写照记》中细笔描摹了她的外貌:“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而且其性情佳丽姣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
慈禧是通过选秀入宫的。慈禧出生时其父正做着笔帖式,只是一个八品小官,直到咸丰二年才升为四品道员。家族属于满洲镶蓝旗人,属于下五旗。也就是说,慈禧既没有高贵的血统,也没有显赫的门第,要想得到咸丰帝的宠爱,出众的美貌和精明的手段是她唯一能依仗的王牌。待她诞下皇子载淳后,由嫔升为妃,后来又做了贵妃,因为咸丰朝没有设立皇贵妃,所以慈禧成为后宫仅次于皇后的人物。这一年,她只有24岁。
有人把咸丰皇帝称作“苦命天子”,的确如此。他在位十一年都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无一日得以安宁。一边清王朝处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风雨飘摇,另一边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从广州北上天津,最终直捣京城。咸丰皇帝在热河黯然撒手西归之时。大清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从乱局中挽救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就是摆在虚年27岁的慈禧太后面前最迫切的政治使命。
甲午战争清政府站战败之后,西方列强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慈禧太后当政期间,清政府面临着中国内部和西方列强的种种威胁。此时为了救亡图存,她也开始支持改革派对清政府进行改革,发展民族工业。但是,她又很害怕改革派权力太大脱离自己的控制,于是,她就紧紧的把军队和用人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是有口皆碑的,她手下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等当时的一大批能人。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事,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
慈禧,凭借自己的美貌、才气和智慧,步步为营,一路从贵人变成了贵妃,直到成为皇太后,拥有无上的荣耀,甚至,执掌朝野,垂帘听政。然而作为一个女人,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一生的挚爱都先后离她而去,永远没有办法得到男女之爱、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
本来,慈禧太后并不反对变法,她起初对变法是持冷眼旁观的态度。慈禧太后曾主导过由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负责的洋务运动,这是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明确禁止鸦片。但是,康、梁维新派全变、速变的激进思想,使得每一项事业的举办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传统保守势力的非议与阻扰。
为了巩固、维护清王朝的皇权统治,慈禧太后倒向守旧势力,企图采取拖延战术,最终使得变革功败垂成。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已然腐朽的封建帝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不堪一击。
通过《问清:他们的清朝》的品读,我们看到从帝王、宗室到权臣、士大夫,从洋务派、经世派到保守派、维新派,身份、立场不同的历史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粉墨登场,或被历史潮流所塑造,或在关键的节点转动了历史,悄然展现着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隐而不露的方方面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