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传》,作者:梁启超。本人2023年读完的第77本书。
前几日的一个晚上一夜未眠,既然无眠,我也就不强迫自己入睡了,于是打开微信读书,决心与其因逼迫自己入睡而焦虑,不如索性愉快地地将《王安石传》的剩余部分读完,然而,大概又因为这个原因,越读越清醒、越读越兴奋,最后,以至于都读完了还不见睡意,既然如此,那就换一本书等天亮吧。
最开始看到这本传记时,我以为毫无悬念的是在极尽辱骂、批判、攻击之能事地数落和列举王安石的种种大逆不道的行径的,然而,是我不仅无知而且还草率了……
但这样无知且草率地背后又带了那么点开心,因为,我之所以会选择读这本书,正是因为我对王安石有着出于个人好恶的喜欢,我认为,既然他能在政治上有那么浩大的举动并惹来人们千百年的议论,那就说明他一定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人,至少不会是我们仅靠一些对他的负面评价继而就能对他这个人以及他的行为妄下结论的人,所以我实际上就是抱着一种“他一定和我们脑海中固有的形象不一样。”的想法来读这本书……
果然,梁启超先生写到了我心里。不过,梁启超先生自己也说了,虽然如此大费周章、极尽笔墨的为王安石平反不能排除他的个人喜好,但他绝对是一个尊重历史事实的人。
王安石,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他的臭名遗留至今,可梁启超先生在书中详细的介绍和解释以及证明了王安石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变法的初衷和收获。
王安石,生于1021年,卒于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氏(甚感荣幸,因为在下也是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后人也称他为“荆公”。死后赠太傅,谥号文,所以有人又称他为“王文公”。
王安石不比曹操,曹操虽然一直被世人说是“乱世之奸雄”,但与此同时他也被后人景仰地称为“治世之能臣”,曹操是毁誉参半,而王安石则完全是一边倒的局势,如果不是梁启超先生,王安石的宿命或许就是一直被诋毁、唾弃和攻击。
我这个人比较倔也比较喜欢琢磨那些一直被人诋毁与唾骂但却又位高权重的历史人物,比如曹操、比如武则天、比如荀子,我尤其不喜欢的是在世人眼里毫无瑕疵或众口一词的只说好的人。(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这样,或许和自己的心理创伤有关吧!),因此呢,越是大家肆意诋毁的,我越要去了解,越是大家最喜欢的,越得不到我的喜爱。(当然,他们也不需要我的喜爱,哈。)
梁启超小声说:“中国的历史学者说,研究一个古人,不仅要了解这个人,还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这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总认为,就我们普普通通地常人而言,没有人有资格去评判历史的是与非、对与错。但作为著书立传的学者,想必是一定是经过了一番彻底且深刻的研究才会将自己的文字公之于众的。我的意思是说,为他人写传记,在一定严谨且真实的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感情色彩实在是无可厚非,而我也不认为这属于什么过错。
梁启超先生对王安石的情真意切,定是有原因的,而我们也没有生活在梁启超先生的时代,我们也无法清楚的了解他为何如此推崇王安石的思想主张,故而,我认为,看传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因为无法客观。看传记的最后的态度是,去芜存精,整合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
当然,目前我觉得看任何书的目的之一。因此我一般不去评判一本书的好坏,因为我不是专业的批评家,我能做的就是站在我个人角度让有用的为我所用或者让思想和思想发生碰撞、整合。
聊回王安石,梁启超先生说:“在我看来,政见就是政见,人格就是人格,怎么能由于政见不一样,党同伐异,不能取胜就故意编造一些情节攻击这个人的私人道德呢?”。深以为然,而我个人也一向是这样衡量一个人的。一码归一码,有的人不说正经话,但干的全是正经事,有的人说着正经话,却专干龌龊事……当然,也有人说正经话做正经事!
王安石也曾是锦衣少年,他也曾风度翩翩,他心系民生,费尽心思去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窘境,他只是提出了与他人不一样的改革政策,但他从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取利夺权……我这些文字在梁启超先生几十万字的《王安石传》面前实在显得单薄无力。所以,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看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