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Ⅱ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发现你的优势
公司里有一位美工,平时看似吊儿郎当的样子——上班偶尔迟到、总是穿一双邋遢的拖鞋;但实际上,他是重庆设计师协会的知名会员,设计水平得到了重庆有线电视台的认可、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公司里,他一个人撑起了所有的设计工作。
一位负责剪辑视频的同事说:他的设计作品太厉害了,比我前任公司的所有设计师都要牛逼!
主管听见了这句话,回答说:他还羡慕你的视频剪辑得好呢!
其实,主管的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谁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一个牛人,何必羡慕别人呢?
聚焦:精力要用在该投入的地方
发现自己的优势,这并不难,问问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擅长什么就好了。
关键是,不是每个人的优势,都具有足够的配套能力。就像简书里擅长写作的人那么多,能够出书的却就那么几个,出书之后还能大卖的,就更少了;卖到畅销书水平的,简直屈指可数了吧?
决定你能否“出类拔萃”的,除了机遇、才华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你花在优势上的时间有多少?
相信大家都对“1万小时天才定律”不陌生: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要投入1万小时进去。
但仅仅是积累时间就够了吗?
为什么我们一年读完100本书、报了那么多课程、听了那么多大咖牛人的分享,却还是感觉没什么改变?因为,这样的学习方法是非常低效的,当你并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那么你所做的努力,都失去了焦点。
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成了一个杂货铺,只要是最近流行的、畅销的知识,都往里面塞。
而那些高效率学习的人,心中都有一把筛子。
主动学习:找到你的“筛子”
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合格的人才”。
什么是“合格的人才”?不偏科、全面发展;但当你走出学校之后,如果还抱着这种思维去学习,就无法做到“聚焦优势”。
我们在学校的思维模式,是把知识当做液体、从一个容器(教科书)倒进另一个容器(大脑)里。且不说真正能够吸收的知识有多少,这种不加筛选的学习方式,就像在有限的空间里胡乱塞东西一样,很快就把大脑填满了。
就像你昨天看了一本《定位》;今天听别人说《好好学习》这本书不错,就去找来读;明天又发现一本新书叫《刻意练习》……每拿到一本书,就从头到尾通读、记下所有的知识要点;全然没注意到,这三本书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领域。
请问,你要怎么聚焦自己的“优势”呢?
更好的做法是:在确认自己优势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把这个框架当做你的知识地图、按图索骥地寻找知识。
比如说:我那位设计师同事如果拿到一本《定位》,肯定会重点研究这本书里面关于“传播”的知识(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关注一则广告?);而我作为文案策划,就比较侧重这本书的逻辑(如何通过一个策划、去影响消费者的心智?)。
我们就像一个修理工,从一辆报废的车辆身上、拆下对自己有用的零件,拿回去组装自己的车。拆完一本书,我们会继续找下一本类似的书,而不是毫无目的的跳到另一个领域去。
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地图,我们就会毫无重点地把这本书啃完,最后除了记一堆笔记之外,似乎就没有别的收获了。
所以,高效率学习的人,心中都有一把筛子,把那些对自己目标之外的东西过滤掉,以便自己能够在优势上聚焦、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