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洞山禅法
良价禅师在普利寺弘扬禅法,在江湖中影响巨大,没多久就使得寺院常住僧众达500人之多。读者朋友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啊,这个数字现在看起来也许不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寺院能有500僧众,就足以成为天下超一流的大寺院了。因为当时禅宗江湖所有的寺院中,常住僧众能上500人者,那是扒着手指都数得出来的呢。就是和良价禅师在同时期弘法的几个不可一世的大宗师,如赵州从谂、德山宣鉴、临济义玄等人,其主持寺院之僧众,都是远没到500人的呢。
良价禅师主持的寺院能有常住僧众500人,一来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二来更为重要的,是良价禅师有着自己独创的曹洞宗禅法。正是良价禅师有这些禅宗的独门绝技,才会吸引众多参禅悟道之士前来洞山交流切磋勘辨,从而在江湖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巨大的声誉。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下良价禅师那些广受江湖中人称誉的独门绝技吧。
1、功勋五位
这一天,良价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良价禅师讲道:“向时作么生?奉时作么生?功时作么生?共功时作么生?功功时作么生?”
下面马上就有一个学僧站起来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向?”
良价禅师回答道:“吃饭时作么生?”随即又作偈评唱道:“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
这个学僧又问道:“如何是奉?”
良价禅师回答道:“背时作么生?”随即又作偈评唱道:“只知朱紫贵,孤负本来人。”
这个学僧又问道:“如何是功?”
良价禅师回答道:“放下钁头时作么生?”随即又作偈评唱道:“撒手端然坐,白云幽处闲。”
这个学僧又问道:“如何是共功?”
良价禅师回答道:“不得色。”随即又作偈评唱道:“素粉难沉迹,长安不久居。”
这个学僧最后问道:“如何是功功?”
良价禅师回答道:“不共。”随即又作偈评唱道:“混然无讳处,此外更何求。”
说完后,良价禅师当堂作出了五首偈颂出来解释上面的功勋五位。颂曰:
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向)
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奉)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功)
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
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共功)
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
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功功)
上述就是良价禅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功勋五位。
向,趣向也。也就是趣向参禅悟道之大事。这种趣向,就如同一个人肚子饿了要吃饭一般自然和迫切。《华严经》中曰“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参禅之人只有确立根本之目标,树立完全之信心,才能克服参禅之路上的种种身心考验,做到“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进而才能做到为法忘躯,体悟大道。
奉,信奉也。前面之向更进一步,则为奉。一个人光有决心和信心,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体现在具体的言行上,落实在具体的生活起居和修行中。
既然诚心信奉,哪么就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背时作么生”?不能像某些人那样“只知朱紫贵,孤负本来人”,从而失去学佛参禅之初衷。
功,用功,即用也。禅家之用,实在是以无用为用。也就是说要放下束缚身心的一切事物。如此放下,即是功也。
良价禅师说“放下钁头时作么生”?举起锄头是用,放下锄头则是无用,用和无用实在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所以,用功到最后就是“撒手端然坐,白云幽处闲”了。
共功,指修行人虽然努力修习,刻苦钻研,但是却是在理、事上分别用功,或者说是在法、境上分别用功,而不能打成一片,不能统成一色。所以良价禅师道“不得色”。
佛法是圆融之法,曹洞宗同样讲偏正回互。所以,对于理事、法境、体用、空色不能圆融者,自然如良价禅师所道不能在长安城里久居了。
功功,即理事、法境、体用等等皆空,从而无法可共,所以良价禅师道“不共”。不共者,即无功用也,无用之用,即为大用也。
到此境地,事事无碍也,体用双彰也,色空俱遣也,纵横自在也,任运自然也。此所谓“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也。所以良价禅师道“混然无讳处,此外更何求”。
对于良价禅师的功勋五位,明末清初的三山灯来禅师作颂评唱道:
着眼凝睛未是亲,中怀缱绻自殷勤。
回头不谓云烟杳,肯负依依一片心。(向)
掩着柴门闭着关,抛筇可是畏峰巉。
山翁此日何思算,漫者黄韭但酌泉。(奉)
平生辛苦有谁知,吃尽寒酸未足奇。
及至承当无个事,得来依旧笑当时。(功)
天高地下势难穷,就是谁人造化工,
自是钧陶盈大冶,行生总不在言中。(共功)
底定河山数十秋,弓抛剑挂自优游。
皇风帝德知何处,社饮村歌乐未休。(功功)
五位功勋知不知,有功恰到无功时。
一条布袋都囊却,笑倒长街老古锥。(总颂)
2、正偏五位
良价禅师曾经写过“五位君臣颂”之教案开示学生。颂曰: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洞山正偏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也。
良价禅师在自己所作的《宝镜三昧》中讲道“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即为正偏五位之出处。
对于正偏五位,曹山本寂禅师有非常明确的解释。本寂禅师道:“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埋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所以,正者,理也,体也,空也,无形也,真也,暗也,黑也。
偏者,事也,用也,色也,有形也,俗也,明也,白也。
兼带者,理事圆融无碍也,体用双摄双亡也,有无俱泯也,色空俱空俱遣也,黑白相杂如太极阴阳图黑白各半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共成一完整无缺之圆相也。
正中偏,也,黑色表示正位,白色表示偏位。上面黑色占三分之二,下面白色占三分之一,表示暗多于明。此正是“三更初夜月明前”之相也。当此之时,三更天黑之际,却有一丝光明透出。表明从本体之一中,产生出了森罗万象。不过学人囿于体不明用,所以即便相逢也不相识,故背理就事,不知随机转动。
偏中正,也,此位和正中偏正好相反,上面白色占三分之二,下面黑色占三分之一,表示明多于暗。当此之时,虽然万象森罗之现象界占据主位,但是却有一丝根本之黑体出现。就如同黑暗中的老婆婆得到了一面放光的古镜一般。此古镜能当场反映出万事万物,更能当面表露出真心本意,从而使得学人不至于迷头认影。不过,此时的学人往往执著于纷繁的万法,从而舍事入理,不知超越万象。
正中来,⊙也,既然是从正中来的,那就表示占据图案之绝大部分的光明,都是从最初的一点黑暗之本体生发的。到此地步之学人,既非背理就事,也非舍事入理,而是已经认识到了理、体、空、真、净、黑之本体。此位之学人,已经初证圣境,能处尊位而不居尊位,能回转圣位披毛戴角向异类中行。不过,学人虽有此认识虽有此境地,但是还未能和现象界之万事万法彻底融为一体,从而还有丝毫隔阂。此正是良价禅师所说之“无中有路隔尘埃”。只不过初证圣位而能不触犯各种忌讳之事,也比那些口若悬河依经解义之人强过千万倍了。
偏中至,也。(黑圆圈的中间有个小白圆圈)
偏中至,在众多的禅宗典籍和相关文章中,超过六成写作兼中至,不足四成写作偏中至,并且各有各的说辞。窃以为当作偏中至为准。一来后人当以早期曹山本寂解释洞山正偏五位为准。二来兼中至和兼中到从语义上讲完全一样,如果并列,那就不能成为偏正五位了。
到了偏中至之地步,虽黑白相混,明暗交杂,理事相错,体用相换,净染相交,生死相替,学人也毫不回避,就算它们日夜不停的正面交锋,也能使它们和平共处,两不相伤。
此时的学人,就如同火中盛开的莲花一般,在经历了淤泥的浸染和洗礼后,又在红尘欲火之烈焰中得到了涅槃,从而具有冲天之意气。不过,就如后来的云门文偃禅师所云“纵使如此,更需知有向上时节使得。”所以,学人还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第五位兼中到始得。
兼中到,也。兼中到者,即是正偏兼带也。兼带者,即是不拣择也。
到此地步,统摄前四位也。此时学人理事圆融无碍也,体用双摄双亡也,有无俱无俱泯也,色空俱空俱遣也。
学人经过千辛万苦,总想超出常流,总想成佛作祖,总想觑见本来面目,不过,到得峰顶,良价禅师却说“折合还归炭里坐”。炭者,黑也,体也,本也。学人吃尽苦头历经万难,却最终又回到了本体归家稳坐。虽是归家稳坐,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从未离开过家园。对此境地之人,自然“不落有无谁敢和”了。
对于良价禅师的独门绝技偏正五位,历来评唱者甚多,这里只选择两位曹洞宗人的评唱以供读者们参考品鉴。
曹洞宗第六代掌门大阳警玄禅师作偈评唱道:
正中偏,一轮皎洁正当天。宛转虚玄事不彰,明暗祇在影中圆。
偏中正,休观朗月秦时镜。隐隐犹如日下灯,明暗混融谁辨影。
正中来,脉路玄玄绝迂迴。静照无私随处现,如行鸟道入廛开。
偏中至,法法无依即智智。横身物外两不伤,妙用玄玄善周备。
兼中到,叶路当风无中道。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
明末曹洞宗寿昌系掌门无明慧经禅师作偈评唱道:
正中偏,如意珍藏鉴众贤。虽然万派皆相应,宛尔无离玉座前。
偏中正,应物现形不涉定。但见千差共一宗,不分贵贱皆宁静。
正中来,九重来旨遍天涯。发令通行宁朕兆,玄音利乐绝纤埃。
偏中至,灵机廓运撑天地。一尘不控大慈威,唯克自心存利济。
兼中到,妙不拘玄玄契妙。亲贤避恶悉无依,入圣超凡俱不要。
3、洞山四宾主
良价禅师之四宾主,最初来源于隐山禅师。
良价禅师在游方参学期间,曾经和师兄神山僧密禅师来到湖北湘潭县之隐山,参访过马祖道一的得意门生隐山禅师。
洞山良价问道:“如何是主中宾?”
隐山和尚道:“青山覆白云。”
洞山良价又问道:“如何是宾中主?”
隐山和尚道:“长年不出户。”
洞山良价接着问道:“宾主相去几何?”
隐山和尚道:“长江水上波。”
洞山良价继续问道:“宾主相见,有何言说?”
隐山和尚道:“清风拂白月。”
这就是洞山四宾主的最初来源。虽然表面看起来,洞山四宾主和临济四宾主之具体名称都是一样,但是,临济宗之四宾主是讲宾主之对应和互换关系,一切之变化完全在于宾主双方当时之应机接物。而曹洞宗之四宾主则是从体用关系上来讲的。所以,它们是有明显之区别的。
对于洞山四宾主,《人天眼目》上说得非常清楚:“四宾主,不同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物我双忘,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
良价禅师从隐山禅师那里受教后,经过多年的参学和体悟,终于形成了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洞山四宾主之禅法。
有学僧曾经问良价禅师道:“如何是青山白云父?”
良价禅师道:“不森森者是。”
学僧又问道:“如何是白云青山儿?”
良价禅师道:“不辨东西者是。”
学僧又问道:“如何是白云终日倚?”
良价禅师道:“去离不得。”
学僧最后问道:“如何是青山总不知?”
良价禅师道:“不顾视者是。”
说完后,良价禅师马上作颂一首开示道:“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
这就是洞山四宾主之问答。在这里,青山是主是体,白云是宾是用。白云依青山而生,青山自然是父,白云自然是儿了。
青山虽是主是父,可是却能不动颜容岿然屹立不犯尊位。青山虽历历在眼前,白云却是游子迷子,整日东西不辨,从而不明本体胡乱动用。
而白云终日依倚青山,乃是子归就父。不过纵使是归于本体之父,终究只是依附而已。而青山为白云所覆盖,致使本体不能显露,致使终日只见外在之用,而不睹本体之真,从而终日用,也只是劳而无功徒费气力而已。
到得最后,子归就父,而父接纳无遗。虽接纳无遗,纵使白云飘上游下,变幻多端,青山历历在心却全不顾视。如此,则父慈子孝两相彰显却两不相伤,且浑然成一体之境像。
在良价禅师四宾主之话语中,良价禅师是非常强调学僧要破除人、法之执着,破除万事万物对于身心之束缚的;是非常强调物我双亡人法俱泯把无可把依无可依的;是非常强调体用双彰的;是非常强调体用相即而真我如如不动的。
这一天,良价禅师问一个僧人道:“阿那个是汝主人公?”
这个僧人道:“现抵对次。”
不论是佛家还是禅家,都在宣讲自己是佛,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公。所以,这个僧人马上回答道,现在和师父面对面说话的就是自己的主人公啊。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叹息道:“苦哉苦哉,今时人类皆如此,只认得驴前马后的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其兆也。宾中主尚未明,如何辨得主中主?”
良价禅师看到学僧把自己的这具肉身当作自己的主人公,而不明白真正的法身之本体,不由得感慨万分。
这个僧人立即问道:“如何是主中主?”
良价禅师道:“阇黎自道取。”
这个僧人道:“如果我道得,即是宾中主。请问如何是主中主?”
良价禅师道:“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
随即良价禅师又作颂一首开示这个僧人道:“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似入京朝圣主,只到潼关便即休。”
对于洞山四宾主,北宋浮山法远禅师作偈评唱道:
宾中宾,双眉不展眼无筋。它方役役求知己,失却衣中无价珍。
宾中主,尽力追寻无处所。昔年犹自见些些,今日谁知目双瞽。
主中宾,我家广大实难论。所求不吝无高下。贵贱同途一坦平。
主中主,七宝无亏金殿宇。千子常围绕圣颜,诸天不顺飞轮举。
南北宋交际间的曹洞宗第一高手宏智正觉禅师作偈评唱道:
平生心事结眉头,满面飞埃鬓已秋。
大抵出门无伎俩,奈何今日路贫愁。(宾中宾)
日应经商利万金,晓来古路问家音。
分明得报尊慈健,争奈难凭喜惧心。(宾中主)
御楼吹角六街明,金马将军出禁城。
阃外威权良有准,不伤风化自升平。(主中宾)
不动金轮万德全,宸居苔合未排班。
当头讳字寰中禁,谁敢依俙犯圣颜。(主中主)
4、宝镜三昧
这一天,良价禅师最为得意的学生曹山本寂禅师自觉学业圆满,便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准备出去自立门户。
良价禅师看到本寂禅师要离去了,于是殷勤叮嘱道:“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于汝。”于是良价禅师马上就对本寂禅师说出了“宝镜三昧”之内容。
词曰:“如何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宝镜者,能看人看己也,能正人正己也,能印物印心也,能辨美丑识真假也。
三昧者,佛法之真谛也,禅法之玄微幽深精妙不可说也。
《宝镜三昧》表达了曹洞宗理事圆融无碍、形影相睹相应、大道物我双亡、偏正回互互摄、正中妙挟敲唱双举、潜行密用如行鸟道不露踪迹之禅学思想。这篇偈颂对于曹洞宗之思想,可谓包括无遗了。
《宝镜三昧》可以说代表了曹洞宗最为根本的禅学思想,对此有意的读者朋友可以仔细参详之。
5、玄中铭
除了《宝镜三昧》外,另一篇能完整表达曹洞宗中心思想的偈颂,就是良价禅师所作的《玄中铭(并序)》,此颂全文如下:
玄中铭(并序)
窃以绝韵之音,假玄唱以明宗。入理深谈,以无功而会旨。混然体用,宛转偏圆。亦犹投刃挥斤,轮扁得手。虚玄不犯,回互傍参。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空体寂然,不乖群动。于有句中无句,妙在体前。以无语中有语,回途复妙。是以用而不动,寂而不凝。清风偃草而不摇,皓月普天而非照。苍梧不栖于丹凤,澄潭岂坠于红轮。独而不孤,无根永固。双明齐韵,事理俱融。是以高歌雪曲,和者还稀。布鼓临轩,何人鸣击。不达旨妙,难措幽微。傥或用而无功,寂而虚照。事理双明,体用无滞,玄中之旨,其有斯焉。
大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森罗万象,古佛家风。碧落青霄,道人活计。灵苗瑞草,野父愁芸。露地白牛,牧人懒放。龙吟枯骨,异响难闻。木马嘶时,何人道听?夜明帘外,古镜徒耀。空王殿中,千光那照。澄源湛水,尚棹孤舟。古佛道场,犹乘车子。无影树下,永劫清凉。触目荒林,论年放旷。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向道莫去,归来背父。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先行不到,末后甚过。没底船子,无漏坚固。碧潭水月,隐隐难沉。青山白云,无根却住。峰峦秀异,鹤不停机。灵木迢然,凤无依倚。徒敲布鼓,谁是知音。空击成声,何人抚掌。胡笳曲子,不堕五音。韵出青霄,任君吹唱。
玄中铭之玄者,黑色也。黑色在曹洞禅法中表示本体表示主。玄字另有幽深玄妙之意,借指禅之深邃高妙。玄之一字,来自于道家,老子即用玄字来代指不可言说之大道,也用玄字来表示大道之幽暗深邃、高远绝妙。
玄中铭之中者,空也。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然而此空并非空无,而是无中能生有之空。这一点,和佛家之真空意义一样,所以禅宗才会借用道家的一些概念和词汇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
借用道家思想和词汇来表达禅宗思想和禅意,并不是良价禅师的首创。良价禅师的师祖石头希迁在《参同契》中,同样借用了道家思想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禅学思想。
玄中铭之铭者,既是歌颂之文体,也是赞美、警戒之文辞。
良价禅师《玄中铭》之中心思想,是要表达理事圆融偏正兼带的。所以良价禅师偈颂中所要表达的玄中之旨,就是:“独而不孤,无根永固。双明齐韵,事理俱融。”“用而无功,寂而虚照。事理双明,体用无滞。”
良价禅师这种理事圆融偏正兼带的思想,不仅仅是体现在《玄中铭》中,而是贯穿在了曹洞宗的整个禅学体系中,从而有力的支撑起了整个曹洞宗的禅学思想。
6、三种渗漏
良价禅师把《宝镜三昧》传授给了曹山本寂禅师后,又对本寂禅师说道:“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子宜知之。”
佛家把烦恼称之为有漏,一切世间之万法,皆为有漏法。
渗漏之渗者,液体慢慢流出也。流出,自然就不能使水停驻保留了。
渗漏之漏者,物体有孔或缝也。物体有孔或缝,自然就不能盛物了。
所以,渗漏者,表示学人之禅理和禅机有缺陷不完满不圆融也。
良价禅师之三种渗漏,其实就是参禅悟道之士表现出的三种禅理和禅机有缺陷不完满不圆融的毛病。而反过来只要认识到了参禅之人的这三种毛病,也就能判断此人之悟境到了那种地步或者悟没悟道了。
末法时代之人,一个个都是四处来风八面玲珑的;一个个都是口若悬河聪明绝顶的。说起禅道来,他们一个个不仅能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更能揣摩师意妙语频出。
但这些都只是学人之乾慧而已,并不是无碍之理圆融之法。
既如此,如何才能辨其真伪揭其根本呢?在此,良价禅师提出了勘辨学人的三种方法。
见渗漏:见者,知也。也就是说学人囿于自己所知,从而滞于死理,不能转动。禅是活法,如果学人不能转动,不能转功就位,转位就功,不能有无互转,不能理事互融,不能即色即空即空即色。那么,禅到了这里也就成为死法,自然就“堕在毒海”了。
犯此见渗漏之学人,又该如何才能脱离此毒海呢?
对此,后来的曹洞宗第六代掌门大阳警玄禅师明确开示道:“见渗漏,谓见滞在所知,若不转位,即在一色。所言渗漏者,只是可中未尽善,须辨来踪,始得相续玄机妙用。”
情渗漏:情者,情识也。谓学人囿于情识之境,甚或把情识之境当做实有,以情为真以幻为真,从而不知情识之境亦是空,进而空空,空空亦空。此处之病和上面之见渗漏某些方面恰好相反,见渗漏是囿于识见,而情渗漏却是“见处偏枯”。
既然是“见处偏枯”,自然学人之禅理和禅法也就是只具一只眼了。也就是说学人依旧没有体悟到色空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之理,没有达到理事圆融无碍之境。
犯此情渗漏之学人,如何才能不滞向背见处圆融呢?
对此,曹洞宗第六代掌门大阳警玄禅师开示道:“情渗漏,谓情境不圆,滞在取舍,前后偏枯,鉴觉不全,是识浪流转,途中边岸事。直须句句中离二边,不滞情境。”
语渗漏:语者,语言也。禅,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而语言,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是无法完整彻底的表述所以表述的对象的。所以,当我们用有很大局限性的语言去表述说似一物即不中的禅时,我们常常就会有词不达意词不尽意之感。
特别是学人既囿于识见,又滞于情识,自然在下语时或者在和别人的机锋勘辨中,不但不能表达出禅之真意,更兼不能随机应变死在语下。这就是良价禅师所谓的“究妙失宗,机昧终始” 。
犯此语渗漏之学人,如何才能语语不失纲宗,句句回互兼带呢?
大阳警玄禅师明确开示道:“体妙失宗者,滞在语路,句失宗旨。机昧终始者,谓当机暗昧,只在语中,宗旨不圆。句句中须是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始得妙旨密圆也。”
对于良价禅师之三渗漏,历代的禅师们也是做出了很多的评唱的。
北宋末期的曹洞宗高手宝峰惟照禅师作偈评唱道:
天下溪山绝胜幽,谁能把手共同游。
回头忽听杜鹃语,笑指白云归去休。(见渗漏)
昔年曾作参玄客,遍扣玄关穷要脉。
更阑墨汁污皂衫,说向他人口门窄。(情渗漏)
木人岭上轻开口,石女溪边暗点头。
堪笑当年李太白,夜来还宿钓渔舟。(语渗漏)
明末清初的三山灯来禅师作偈评唱道:
山重重复水重重,万水千山一目中。
若道水山常在目,行人依旧路蒙蒙。(见渗漏)
担板从来见一边,何如到处眼双圆。
满腔系恋不须吐,一落思量便不堪。(情渗漏)
有言须是悟无言,开口成又落二三,
况复游扬迷妙义,堪悲堪笑口头禅。(语渗漏)
7、纲要偈(三首)
良价禅师把《宝镜三昧》和《三种渗漏》传授给了曹山本寂禅师后,又作了三首纲要偈开示本寂禅师。
第一首、敲唱俱行偈:金针双锁备,叶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
法眼宗掌门文益禅师在其《宗门十规论》中明确写道“曹洞则敲唱为用”。所以,敲唱,就成为了曹洞宗最为显著的宗风。良价禅师在其《宝镜三昧》中也明白无误的写到“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敲唱者,本指唱歌者和乐器之敲打节拍相辅相成配合无间。进而用来比喻师资之问答绵密细致、亲密无隙。
金针者,古时女子干针织活时手中之工具也。既指女子谋生立足之工具,也指女子异常娴熟之针线绝技。
双锁者,指针织时下针穿上,上针刺下,上下穿梭而行,从而使两针之线双琐双扣,闭合无间。
所以,金针双锁备,就是说偏中含正正中含偏偏正兼带。
叶路者,挟路也。叶路隐全该,是说针织时,虽千针万线来往穿梭,但是当一件完整的针织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后,旁人是无法看到或感觉到针线来往之痕迹的,此所谓天衣无缝也。所以,叶路隐全该,比喻禅法如羚羊挂角不露踪迹,并且正偏回互皆带全部包括在内没有遗漏。
宝印当空妙。宝镜能看人看己,能正人正己,能印物印心,能辨美丑识真假。但是宝镜之明性却是当体即空的。不过就在这个空中,却是理事圆融体用无碍偏正互摄的。此即是妙也。
重重锦缝开者,在宝印当空妙时,看似密密重重的锦缝,看似天衣无缝的衣物,一下就显露出了“线头”。只要找到这根线头,那么整件衣物就会轻松而完整的展开。如同宝镜当空一照重重迷雾展开,从而显露出正偏体用理事背后之“线头”。
敲唱俱行偈,喻理事皆备偏正俱行体用无滞也。
第二首、金锁玄路偈: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忘进退,金锁网鞔鞔。
交互明中暗,是说明暗双方都是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的。偏正双方也是偏中有正正中有偏的,都在彼此交互。
不过,不论是明暗双方还是偏正双方,当他们势均力敌也就是功齐之时,却是谁也不肯退后半步谁也不肯让谁,大家都依位而住,自然就会回转艰难了。
但是等到它们彼此势穷力尽,从而进无可进,乃至于忘却进退之时,它们反而会被金锁环环相扣成为一体,反而会被编织成无缝无缺之罗网,从而偏正互摄,理事圆融,网络相环相扣却穿梭无碍。此正是玄路也。
第三首、不堕凡圣(亦名理事不涉)偈: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
第一首有敲有唱则有主有宾也,第二首有明有暗则有偏有正也。而第三首则宾主俱忘偏正兼泯事理不涉,进而回光返照遣绝幽微坐断两头。乃至于无背无向无巧无拙,不染众生与诸佛,不染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此,则不堕凡圣得大自在也。而明白这个道理进而体悟大道,这是没有时间差当下就明白的事,非电光石火所能追及也。
对于良价禅师的纲要三颂,明末清初的三山灯来禅师作偈评唱道:
敲唱俱行事一如,收来放去总同途。
纵横理事无偏执,杀活分明会也无。(敲唱俱行偈)
金锁玄关达者稀,如环妙用在临机。
往来不断偏回互,一句无私绝妙奇。(金锁玄路偈)
圣解凡情一笔勾,也无烦恼也无愁。
无生面貌团圞在,何事区区作马牛。(不堕凡圣偈)
8、三路接人
这一天,良价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学生们讲道:“我有三路接人:鸟道、玄路、展手。”
如果说“三种渗漏”是三种勘辨学人之验法,那么鸟道玄路展手就是良价禅师独创的三种接引学人的教法了。
鸟道之喻精妙而绝当,却又比较容易直观理解,因为每个人都见过鸟儿在空中行走。可是不管鸟儿在空中如何行走,它行走的路迹却是无法看见的。也就是说鸟儿在空中虽任意而行,但鸟道却是不留痕迹且无迹可寻的。
如此,参禅悟道之士在行住坐卧中,虽时时行动不止,却要如鸟道般不执滞于任何事物,如鸟道般不露任何痕迹,如鸟道般让人无迹可寻。
曾经有学僧问良价禅师道:“师父寻常教学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
良价禅师道:“不逢一人。”
这个学僧又问道:“如何行?”
良价禅师道:“直须足下无私去。”
这个学僧又问道:“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
良价禅师道:“阇黎因甚颠倒?”
这个学僧道:“甚么处是学人颠倒?”
良价禅师道:“若不颠倒,因甚么却认奴作郎?”
这个学僧继续问道:“如何是本来面目?”
良价禅师道:“不行鸟道。”
鸟道依空而立,鸟儿依空而行,既在“空”中,自然不会遭逢一人。此正是良价禅师在其《玄中铭(并序)》中所言之“寄鸟道而寥空”也。
不过,纵使不遭逢一人,在行走时还得足下无丝,也就是不著一物始得。学人虽然在行住坐卧中起伏不停,但是却能在举手动足间,如鸟行空毫无痕迹。此正是良价禅师在《玄中铭(并序)》中所言之“举足下足,鸟道无殊”也。
学人在行住坐卧中既不逢人也不著物,则能身无所滞心无挂碍,从此后就能海阔天空自由翱翔了。
不过,禅,从来是不会让人停滞执着于任何事物任何境界的,哪怕是圣境佛境,同样不能停驻执着。如果有人一旦留意于此,则又未悟也。此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所以,如果有人一旦知道鸟道且能行鸟道,就认为是“本来人”了,一定会被明眼宗师呵斥的。所以良价禅师毫不客气的批评这个学僧颠倒且认奴作郎。
不过,这个学僧还是没有领悟,所以继续问道如何是本来面目?良价禅师则直接道不行鸟道。
不行鸟道者,既是在和前面的话语进行回互,更是在行鸟道而忘鸟道,从而做到彻底的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如此才是真正的行鸟道,此所谓无心方能合道也。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曹洞宗第九代掌门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古路翛然倚太虚,行玄犹是涉崎岖。
不登鸟道虽为妙,点捡将来已触途。
明末清初的理安行洸禅师评唱道:“不行鸟道始是本来面目,因甚寻常却只教人行鸟道?且道洞山意作么生?”良久,行洸禅师云:“渡河须用筏,到岸始辞舟。”
明末清初的另一禅师白岩净符评唱道:“若论本来面目,直饶你不行鸟道,要恰洞山意亦未可在,然则怎奈洞山现有语在何。这里跨得一步,不妨作个脱洒衲僧。不然,总是途中未了汉。”
玄路之玄者,就和《玄中铭》之玄者一样,既表示本体表示主,又借指禅之幽暗深邃、高远绝妙。
玄路,既指通玄之路,也指向上一路。通玄之路,体玄行玄也。向上一路,明玄悟玄也。
良价禅师在其《玄中铭(并序)》中道“坐卧经行,莫非玄路”。所以,通玄之路,并不在什么虚无缥缈的地方,也不在什么幽深隐晦之处,而是就在你自己的行住坐卧中,就在你穿衣吃饭拉屎放尿之时。对于这种平常心就是道之禅理和禅法,从马祖道一开始,就有一些禅师作了许多精彩的开示。
不过,玄路能成为良价禅师独创的教法之一,自然不仅仅具有上述之禅理。
良价禅师在《玄中铭(并序)》中道“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既然是“该括”,那么玄路之中,则偏正回互兼带,明暗互含互摄,理事相即相融,体用互明互通。如此,通玄一路,才能成为向上一路。
不过,如果成得向上一路却又滞于向上一路执于向上一路,却又不是了。
如果学人执滞于此,玄路一定会成为悬路,从而步步崎岖艰苦路路坎坷难行。此正是良价禅师在《新丰吟》中说的“行玄犹是涉崎岖,体妙因兹背延促。”
如此,学人则需明向上一路始得,需知更有向上时节始得。
学人到此地步转过身来,体悟到玄路本无玄,从而迈步便行。如此回互转去,则又回到“坐卧经行莫非玄路”之理上。到此地步,学人自可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了。如此,则是真玄路也。
在良价禅师之鸟道玄路展手三教法中,鸟道虽无痕却终究有“道”,玄路虽绝迹却终究有“路”。但是展手,虽然有手可展,却是最不容易体悟的。
良价禅师虽然有展手之教法,但是在日本曹洞宗僧人慧印校订的《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中,只记载了一次良价禅师使用展手教法的公案:
举。文殊大士与无著吃茶次,乃拈起玻璃盏问无著:“南方还有这个否。”著云:“无。”文殊曰:“寻常将甚么吃茶”著无对。师(良价禅师)代展手曰:“有无且置,借取这个看得否?”
展手这个招数,其实并不是良价禅师的首创,在良价禅师之前,他的两个师伯石室善导禅师和孝义性空禅师就已经用过了。
不过,把展手这个招数当做系统的教法,却是良价禅师的独创。
善导禅师也好性空禅师也好,还是良价禅师也好,他们展手,其用法几乎都是一样的。就是面对学人之问,师父展开两手示之。
这个动作开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学起来也快,不过里面却是大有玄机,非一般禅客可以效仿的。
良价禅师之展手,类似于临济喝之一喝不作一喝用。
当有学人参问之时,禅师展开双手,用此动作来阻断学人之思维,截断学人之妄想,从而令学人有无不及,情解俱忘,进而期冀学人能回光返照,在此前后际断之际当下悟入,顿悟禅道。
不过,学人当知,纵使良价禅师之鸟道玄路展手三法玄妙无比,犹是方便法门,犹是止小儿啼哭之黄叶。一旦执为实有之法门,执为洞上不传之秘法,则又不是了。
所以,当良价禅师在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时讲道“展手而学,鸟道而学,玄路而学”时,宝寿禅师却深不以为然,并且随即就走出教室道:“这老和尚有什么事急?”
宝寿禅师如此话语,非是不肯良价禅师之鸟道玄路展手教法,而是恰好体悟了这三种教法之悟后语。只有深刻领悟了鸟道玄路展手之人,只有不把这三种教法执为实有之人,只有不被这三种教法束缚之人,才能说出这种话语。
良价禅师门下曾经有人来到夹山善会禅师那里参学,善会禅师问道:“洞山有何言句示徒?”
这个僧人道:“良价师父寻常教学人‘三路学’。”
善会禅师道:“何者‘三路’?”
这个僧人道:“玄路、鸟道、展手。”
善会禅师道:“实有此语否?”
这个僧人道:“实有。”
善会禅师道:“鬼持千里钞,林下道人悲。”
夹山善会禅师是良价禅师的师兄,当他看到良价禅师门下之人把良价禅师的三路学当作实有之法,当作洞上秘法,不知此乃是良价禅师一期之方便。所以感慨此人就如同小鬼拿着黄叶当黄金,以作为千里行走之资,这怎么能不被真正的禅师所悲之呢。
鸟道玄路展手虽是良价禅师洞上接人三法,不过自从此三法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关注,甚至于别的宗派也引用此法来开示学人。
北宋后期临济宗的著名人物南堂元静禅师在其非常有名的《南堂辨验十门》之第六门中,就明确写道“须行鸟道玄路”。由此可见,良价禅师之鸟道玄路展手三法,在江湖中是有非常大之影响的。
五、曹洞宗风
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弘法十年,广开禅门,以自己独创之功勋五位、正偏五位、三种渗漏、三路接人、四宾主等禅法威震江湖,吸引了众多参禅悟道之士前来交流学习。从而使得广福禅寺学僧众多,成为了当时天下禅学的中心之一。
良价禅师不但自己弘法声势浩大,更兼有一帮知名弟子为其呐喊助威。
在《五灯会元》中,就记载了良价禅师十九位弟子的语录公案。而在更早的《景德传灯录》中,则列举了二十六位弟子,其中十八人有机缘语录记载。
而且良价禅师的弟子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大部分都是赫赫有名之人。如曹山本寂、云居道膺、洞山道全、龙牙居遁、华严休静、京兆蚬子和尚、青林师虔、越州乾峰、钦山文邃、昭觉休梦、疏山匡仁、白水本仁、北院通禅师、幽栖道幽禅师、天童咸启等。即便是稍后点出现的江湖第一高手雪峰义存禅师,虽说其是德山宣鉴之法嗣,不过他曾经九次来到洞山参学于良价禅师,说他是良价禅师的半个弟子,绝对是名副其实之语。
良价禅师法嗣之盛,这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即便是当时的江湖第一高手仰山慧寂,虽然弟子众多无人可及,可是其法嗣在江湖中有显赫名望者,也不过数人而已。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良价禅师的头号大弟子曹山本寂不仅完全继承了洞上之法,更是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了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三种堕、四种异类等禅法,在江湖中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其弘法声势甚至超过了良价禅师。
至此,曹洞宗之声势稍弱于同期的沩仰宗,但是却强于临济宗,成为了当时江湖上的第二大宗派。
对于声势显赫的曹洞宗,自然有很多的禅师对其宗风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后人研究学习。
法眼宗掌门人文益禅师在其《宗门十规论》中,明确指出曹洞宗之宗风为“敲唱为用”。
《人天眼目》道:“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看他来处,忽有偏中认正者,忽有正中认偏者,忽有兼带,忽同忽异,示以偏正五位、四宾主、功勋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内外绍等事。偏正五位者,正中偏者,体起用也。偏中正者,用归体也。兼中至,体用并至也。兼中到,体用俱泯也。四宾主,不同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物我双忘,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功勋五位者,明参学功位至于非功位也。君臣五位者,明有为无为也。王子五位者,明内绍本自圆成,外绍有终有始也。大约曹洞家风,不过体用偏正宾主,以明向上一路。要见曹洞么,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无机。”
《五家宗旨纂要》道:“曹洞家风,君臣道合,正偏相资,鸟道玄途,金针玉线,内外回互,理事混融,不立一法,空劫以前自己为宗,良久处明之。”
《五家参详要路门》道:“曹洞宗究心地论亲疏为旨”。
《万法归心录》道:“曹洞家风,道枢绵密。应机接物,语忌十成。金针双锁,玉线暗穿。正偏回互,五位功勋。内外绍等,三种渗漏。一切差别,不离本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