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于师父马祖最为著名的非心非佛即心即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禅理,自在禅师作为拥有正式毕业证书的弟子,对此还是相当有心得的。
所以,有一天他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时,公开宣讲道:“即心即佛,是无病求药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
自在禅师的这个思想,在马祖道一的学生中,是独一无二的见解。所以,任何时候的学生,都要把书本上的东西和老师嘴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才能行走于江湖且立于不败之地啊。
这不,又有思想活跃见解独特的学生站起来逼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脱洒的句?”
这个学生这句话非常的厉害啊,马祖道一的非心非佛三句话早已传遍江湖且被参禅悟道之士引为准的了,可是这个学生却并不把这三句话放在眼里,而是要询问超过非心非佛三句话的话语。禅宗,讲究不仰人鼻息,不拾人牙慧,对于“那个”,必须要从自己的胸襟中一一流出,从而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看来,这个学生想有超师之见啊。而这,才是禅宗能兴旺发达且名师辈出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不过,这个学生的问题,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非常难以回答的啊。
幸好,自在禅师并非浪得虚名的,面对学生的逼拶,他平静的回答道:“伏牛山下古今传。”
管你非心非佛也好即心即佛也罢,管你是不治之病也好救命的神药也罢,那些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东西,对于我来讲,实在是没有什么闲功夫去在意的。对于我来讲,如今在伏牛山上上课时你问我答,放学后开荒种田的生活才是活生生的存在,才是最真实的道理,而且这种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真实的存在会在我的教导下,在伏牛山一直弘传下去。
自在禅师的答语自然是头正尾正十分高妙的,不过,这个学生又要如何说上一句,才能应对自在禅师的禅意且能让他另眼相看呢?
若是红尘洗梦,当自在禅师道“伏牛山下古今传”后,便立即道:“是什么话语?”保管自在刮目相看。
自在禅师韬光养晦纵情山野,所居之处森林茂密,远隔人烟。不但如此,自在禅师还特别喜欢那些曾经有古代高僧隐居过的寺院。
所以,自在禅师在主持伏牛山云岩寺的同时,也不忘记在江湖中四处游历。
洛阳龙门曾经是后魏三藏法师瞿昙般若流支翻译经书处,所以自在禅师来到龙门香山寺静居了一段时间,并在这里和师兄天然禅师成为了莫逆之交。
他还来到过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的甘泉寺。还到过嵩山梵法师所居过的马跑泉。
不过,自在禅师当上主持后,虽然也在江湖中行走,但是他的游历范围主要是以伏牛山为中心,没超出河南地界的。
有一天,自在禅师正在方丈室里静坐,有个年轻的学生走了进来。
自在禅师问道:“你有什么事吗?”
年轻学生道:“师父,我想出去在江湖上闯荡下。”
僧人在禅宗江湖上游历,那是会增加很多的见闻,学到很多的东西,交到不同的朋友,领略到不同师父的招数的。所以,自在禅师非常高兴的道:“好啊,好啊,你们这些学生就是应该到江湖中去游历一番才行啊。”
于是,自在禅师马上作了一首偈来给这个学生送行:
放汝南行入大津,碧潭深处养金鳞。
等闲莫与凡鱼伴,直透龙门便出身。
自在禅师这首偈颂不但气势颇高,而且从中可以看出自在禅师对于这个学生那是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的啊。
这个学生一看,也马上写了一首偈颂来回答师父:
鱼龙未变志常存,变了还教海气浑。
两眼不曾窥小水,一心专拟透龙门。
千回下网终难系,万度垂钓誓不吞。
待我一朝鳞甲备,解将云雨洒乾坤。
从这首偈颂看来,这个年轻的学生颇有远大的志向啊,实在不是那些凡鱼所能比拟的呢。
果不其然,这个学生游历回来后,在自在禅师的悉心指导下,最终接了自在禅师的班,成为了伏牛山云岩寺的第二任主持。
自在禅师除了禅宗功夫精湛外,还十分爱好文学创作,他曾经创作过《三伤颂》,以燕子、鵽鸠、蜜蜂终日辛勤劳作为喻,来说明芸芸众生为了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奔波不已,却最终一无所得,由此劝诫世人放下心中的贪嗔痴,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平静而单纯的生活在世间。
自在禅师的《三伤颂》传入江湖后,就以其言辞活泼、简单易懂、比喻贴切而深刻、并且富含佛理而受到了教内教外的广泛传颂,那些普通的信众对于《三伤颂》的热爱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的经文。
《宋高僧传》中还记载有一则奇异的故事,说是五代时有个姓高的女子因为违反戒律,在重病弥留之际被黑无常将其带入城隍庙受审。城隍神在历数她所犯之戒后,就问她曾经做过什么善事可以马上说出来,以此来抵消她的罪孽。高姓妇女平时常常念诵佛经,可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却一句也想不起来了。正在恐惧无助之际,她忽地忆起了自己念诵过的《三伤颂》和《一钵和尚歌》,于是她赶紧当堂念诵了起来。城隍神和一班随从一听,一个个先是肃然起敬,进而涕泪交加感慨不已,于是立马就把这个人姓高的女子放回阳间了。
高姓女子回过神来后,自然大肆宣传《三伤颂》和《一钵和尚歌》,从而导致天下人人传写读诵这两篇作品。
除了《三伤颂》外,自在禅师还创作有《三个不归颂》传世:
割爱辞亲异俗迷,如云似鹤更高飞。
五湖四海随缘去,到处为家一不归。
苦节劳形守法威,幸逢知识决玄微。
慧灯初照昏衢朗,唯报自亲二不归。
峭壁幽岩往复希,片云孤月每相依。
经行宴坐闲无事,无道逍遥三不归。
自在禅师在晚年的时候,派遣了一个精通堪舆学的弟子南下江南,让他在江南一带给自己寻访一处山水最佳之地作为自己终老之所。
这个弟子奉命后,立马就来到了江南一带四处寻访,最终在江西九江市都昌县境内寻得一处风水极佳的宝地,于是他马上回去给自在禅师汇报。
自在禅师得知弟子寻到了自己的终老之所,于是把寺庙的事情交代好后,就带着几个弟子离开伏牛山前往九江市都昌县。
自在禅师一路南下,不过没走多远,当他们一行来到平顶山市叶县的时候,当地禅宗江湖中人一看大名鼎鼎的自在禅师居然来到了自己的地盘,自然一个个都盛情相邀。就这样,自在禅师在叶县就没能脱身南下。
随后不久,自在禅师在江湖上的那些好朋友又把自在禅师一路护送到了湖北随州市开元寺,就这样,自在禅师便在开元寺定居了下来。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自在禅师在随州开元寺圆寂,享年八十一岁。
自在禅师在伏牛山弘法,对于中国禅宗来讲,是有着很大的贡献的。
首先,自在禅师在伏牛山弘法,规模宏大,使得伏牛山成为了一个禅宗弘法中心,并且在随后的岁月里,伏牛山都足以号称佛教圣地。其在元朝时成为与五台山、峨眉山、少室山齐名的天下佛教四大名山,明朝时围绕云岩寺而建的寺院更是多达百十座,当时天下难有比肩者。
其次,自在禅师在伏牛山同样推行农禅制度,和师兄怀海禅师遥相呼应,使得农禅制度在更广大的地方和更多的僧众中传播开来。
再次,自在禅师和师弟鹅湖大义禅师、兴善惟宽禅师、章敬怀晖禅师、如满禅师等人在洛阳和长安两京间弘法,而这些地方以前一直是神秀北宗的大本营,他们数人在这些地方弘法,一个个声势都很浩大,这就使得神秀北宗几乎没有容身之所了。随后,自在禅师的师弟盘山宝积禅师来到幽州(今河北以北至辽宁以南地区)盘山宝积寺弘法,整个北方地区,几乎就成为马祖道一洪州宗的天下了。
不过,世事沧桑,从前傲视天下的伏牛山云岩寺,如今只剩下三间异常老旧的殿堂,隐藏在深山老林中,默默的注视着这个世界的起起伏伏和生生灭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