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就是高手,能把幽微的重要的道理深入浅出的讲出来。
比如关于专注和焦虑这两个命题:智力得保持紧张,这叫专注;情绪则不能太紧张,会导致焦虑。
我们肯定希望自己做事情能够专注地投入,不希望焦虑总是影子一样缠着自己。
且看看高手魏智渊老师是如何由浅入深地分析比照。
浅层次看
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肌肉紧张有力,一旦动起来,瞬间就能提速,灵敏且有爆发力。
这是因为人家的肌肉经常保持紧张感,也叫训练有素。
咱普通人则肌肉松弛,甚至有大量的赘肉,即使发号施令也很难围绕目的调集全身的力量,自然就做不到“动如脱兔”。
所以,咱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在超强度的训练肌肉中,别说“动如脱兔”了,连“静若处子”都做不到。
训练肌肉可以区别出健美达人与普通人。
衍生开来
如果把训练肌肉换成训练心智(智力)呢?
训练心智,保持智力的紧张感,可以区别出优秀者和平庸者。
看到这里我已经是眼前一亮了!我咋没往这方面深思呢?
魏智渊老师的高明地方由此可见一斑。
智力上保持紧张,即为专注
如果一个人缺乏智力上的紧张感,常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点自负,则无法以问题哪怕是以知识为中心,很难将整个认知环境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有效率的场域。
这不就是放着一大堆资源却白白浪费,却“端着金饭碗去乞讨”么?
缺乏智力上的紧张感,会导致大量的“路径依赖者”。
赶紧科普一下哈: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即一旦选择了某种路径,就会对该路径产生很高的依赖性,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很难能够自己走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
请想象一下:动辄耸耸双肩,摊开双手,一脸无辜或无奈地说: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这个指责太有画面感了,怕是戳中不少人的现状吧。
因为智力上缺乏有意识的训练,所以遇事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按照大脑最省事最经济的原理,自然就是简单往外推了。
可久而久之,解决问题能力何来?担当情怀何在?
所以,脑袋(智力)也得经常锻炼,使之保持紧张感。
这个紧张感我们大力欢迎。
情绪太过紧张,就成了焦虑
情绪若紧张,人容易焦虑。
人家武松打虎时,智力上保持紧张感、兴奋感,全身心都在专注于、聚焦于怎么把老虎干掉这个目标上,情绪上反而顾不上紧张了。
紧张感会减缓一个人的行动力,甚至让人完全丧失行动力。
处于焦虑状态,人易敏感,易暴怒,易抱怨,易容不下别人。
当情绪上的紧张感压倒一切时,智力就退居二线了。
情绪上的紧张感到了极致,人就变得习得性无助了。
两相对比就会明白,我们应该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
如何保持?一是自主,二是刻意练习。
①保持(培养)自主性,要求我们面对问题或目标时,先研究要素,再找出关键点,然后分析内部的结构,最后生成策略并随时调整。
这其实就是小品里说的“把大象装进冰箱”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问题。只需要分成若干步——打开冰箱,把大象塞进去,关上冰箱。
这样拆分开来,化成为零,再难的问题,也可以一口一口吃下去(解决掉)。
②培养刻意练习,实质上就是培养专注力,对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问题的各要素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这一步和上面的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
人身体的劣根性是喜欢拖延,保持松弛感,思想智力也是如此。不进行训练,进行刻意的练习,怎能战胜拖延呢?
要知道,低品质的勤奋遍地都是。
无外乎王兴(美团创始人)说:许多人为了逃避思考,宁愿去做任何事。
若一个人的时间都被填满了,那就懒于思考了。
厉害的魏智渊老师说,凡是下课闹腾腾的班级,大概率可以判断刚刚的那节课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因为孩子们在课堂上处于身体紧张,头脑放松的状态。
这个佐证的例子更让为人师长的我们脊背一凉,脑袋一紧。
为了孩子着想,我们也得锻炼我们智力上的紧张感,让情绪尽量的放松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