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喜欢读书。当生活条件允许时开始买书读。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没有那么多喜欢的书可以拥有,或者是在自己的心里感觉书是很珍贵的。于是买过的书从来不舍得卖掉,书籍存了满满的一书橱。
这两年,看着满满的书橱,心里总是感觉放着不是,处理掉也不是。现在市场丰盈,新书层出不穷,再加上不少读书博主经常的荐书,总有买书的欲望。后来克制住了欲望去图书馆办理了借阅卡,以后的日子就是去图书馆借书。
两年前因为一些原因去图书馆的次数越来越少,发现了有不少读书软件可以听书,心里窃喜。心想用这些读书软件看书就可以免去买书的烦恼,省钱还可以随身携带。而且里面的听书功能,更是可以避免拿着手机去读,即使干家务也不妨碍。于是下载了读书软件,开始了随时听书的日子。
每日干家务时做公交车时都要从读书软件的书架上找一本对应的书,打开,听书。书放在口袋里,边干活边听一本书,有时听完的很快,有时书听的断断续续,就放弃了。
在那段时间里,听完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梅耶.马斯克的《人生有我 》,罗敷的《越简单 越美好》等等。
听书对于不求甚解的我来说,对于书的理解可能也只限于书名所代表的意义,如果问书里都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可能书里的想法还是对我有些影响。
直到有一天,加入了朋友的读书群,开启了共读一本书。大家一起读书,读得很慢,一段一段的读来,一本书可能读很久。
每读一章大家都要在一起相互讨论。相互讨论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即使有相同的观点,同伴之间也会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自己身边碰到的事情,或者说子女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分析对这一段话的理解。也就是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总会带给我不同的想法,或者说滋生出新的想法。
本想利用读书软件去听后分享,突然发现听过以后很难有什么想法。如果要在群里去分享,非得把这一段仔细的阅读,然后根据作者所写的故事,或者是总结的话语才会有想法。看样子读书和听书真的不同。
看着读书并认真做着笔记的同伴,突然有了买一本书读一读的想法。就是在那时,我又开始买书了,现在想想听书和读书还是不同的。
对于一些专业性的或者说想做一些深入思考的书籍,书非读不可,单靠听书很难有收获。但是如果是小说,或者是传记一类或单纯消遣一类的书,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读书软件也是一个买书的过滤器,当你听过或读过这本书感觉很好,想详细一读,买纸质的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