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末,李军的一位台湾亲戚来他们家探了一次亲,这次探亲之后三十年,这位亲戚再也没来过李军家,这位台湾亲戚死了吗?没有;走不动了吗?不是。为什么不来,原因竟是怕上厕所,是真的吗?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可到大陆探亲。
次日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38年的隔绝终于被打破。仅在开放当年,申请回大陆探亲的就超过了10万人。
1988年,李军的台湾亲戚经过一路颠簸来他们家探亲,大家见了之后都感动得泪流满面,随后台湾亲戚送上了礼物:80美元。之后,大家又坐下来嘘寒问暖,家长里短……
李军家当时是在贵州省黔西北的一个小县城里,县城中心只有一条通往县政府的约4米宽的水泥路,其它的街道都是石板路,宽约1米到3米不等,路面不平整,时不时要看一下路面,如果只盯着前方走,你就会被踢翻倒地,引来路人的驻足观望和嘲笑。
街道两旁是一层或两层楼的泥夹屋,何为泥夹屋,它的主体结构是木结构,这个结构相当于现在的框架结构的水泥房。
在木结构之间,匠人们用长1米左右的长条状竹块,编制成较密的网状物,然后将这个网状物固定在方形的木结构中间,所有的木结构中间都是用这样的网状物填满并固定,这便是墙(泥夹壁)的雏形。
接下来就是在网状物里外糊上泥,这种泥不是一般的泥,更不是现在的水泥,当时的人们也买不起水泥,这种泥是由约一厘米长的稻草杆与泥土在水的混合下搅拌而成,具有一定的粘性并且不易裂缝,将这种泥糊于竹墙的内外两侧。
过几天,待竹墙壁上的泥干了之后,又在竹墙壁的内外两侧糊上白石灰,有的内侧没有糊石灰,为了节约开支。
最后在小青瓦的掩盖下,这样便成了当地人所说的泥夹屋。泥夹屋套房一般只有四五十个平方,人均面积很少,家里没有设厕所,只有外面的公共厕所。
台湾亲戚在李军家的泥夹屋吃过午饭后,说是要上厕所,李军带他出门走了约四分钟,来到一个公共厕所。
这个公共厕所建在靠河边一侧的坡地上,是一幢长约8米、宽约4米的泥夹屋瓦房,分为两层,上层为外墙封闭蹲位,下层为三面敞开式粪坑,粪坑深度约两米,长宽与房子差不多,粪坑顶部离上面的木楼板约四米高,这样的楼层间距设计主要是为了散臭和便于掏粪。
公共厕所平均分为男女厕所两部分,每部分中间又平均分开,一边是四个蹲位,每个蹲位由两块活动木板搭建而成,人们就蹲在或站在两块木板间大小便,有点颤抖的感觉。
粪便直落粪坑,可以明显听出粪坑里发出的声音,更可以直视粪坑,胆子小的,上一次厕所犹如走一趟现在的玻璃桥——胆战心惊。
台湾亲戚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厕所,即使在去台湾之前,在老家的农村的厕所也没有这么高,这么怕人。
李军看出了亲戚心理,说我们这里都是这样的。亲戚胆怯地移动脚步,蹲了过去,望着下面很深的粪坑,生怕自己掉下去淹死在粪坑里……
亲戚的担忧也不是没道理,平常落东西到粪坑里是常有的事,据说也有小孩掉到粪坑里淹死的。
亲戚在李军家住了两天,上了两天厕所,也害怕了两天,回到台湾之后三十年,再也没回县城探亲。
当时他送的80美元现金,李军家无法在县城兑换人民币,通过打听,最后坐汽车辗转两三天到达省城才兑换成人民币,有好几百块,当时大家的工资才几十块,可算是一份大礼。
亲戚回去之后三十年,每次想到回县城探亲就非常担忧上厕所的问题,这也是后来在通话中,李军家了解到的情况。
最近几年,亲戚的下辈们来过大陆旅游几次,见到了大陆的繁荣景象,大家都住上了楼房,有独立卫生间,街上的公共厕所也跟五星级宾馆的卫生间一样宽敞、明亮、干净,完全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下辈们反复在亲戚面前说过大陆的变化,亲戚的态度也慢慢有了变化,逐渐表露出了探亲的愿望,可惜老人家近五年已在病榻之上,行动不便,时常对着大陆县城这个方向微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79431/d035de22c2f1970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79431/8def2a4956709283.jpeg)
网友评论